科研队伍




医学成像方向


郑海荣(Zheng Hairong)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主要研究医学成像技术与仪器系统,磁共振与超声波技术系统。曾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主持完成了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和国家重大科研仪器专项等多项重大科研项目。担任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主任、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联系方式:hr.zheng@siat.ac.cn



刘新(Liu Xin)

医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8年获武汉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学士,2006年获解放军总医院研究生院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博士学位,2006年8月-2008年9月在美国西北大学心血管磁共振成像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2008年底加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主要研究方向为磁共振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发表包括Radiology、JACC等在内的100余篇国际核心期刊论文,其中多篇论文被选作封面文章和专家述评。主持承担科技部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和重大科学仪器专项等科研项目。

联系方式:xin.liu@siat.ac.cn



梁栋(Liang Dong)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所长,医学人工智能中心主任。2006年3月于上海交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赴香港大学及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做博士后研究,2011年4月加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主要研究方向是:信号处理、机器学习和生物医学成像的交叉研究,提出了融合多类先验信息的快速磁共振成像理论与方法,突破了三维血管壁成像、心脏电影成像等关键技术,并转化到上海联影;且在基于人工智能的快速磁共振成像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迄今为止发表SCI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元基金重点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广东省重点研发专项等多个科研项目。现担任中国科学院医学成像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主任,广东省生物医学成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受邀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 Associate Editor, Magnetic Resonance in Medicine编委,Quantitative Imaging in Medicine and Surgery编委,波谱学杂志青年编委,以及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2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荣获2018年度王天眷波谱学奖、2018年度中国专利优秀奖(第一发明人)、2018年度广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第二完成人)、2019年度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黄家驷生物医学工程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二完成人)和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五完成人)。

联系方式:dong.liang@siat.ac.cn



郑炜(Zheng Wei)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广东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深圳市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副所长,生物医学光学与分子影像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生物医学光学影像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2011年博士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电机及电子工程系,并于同年加入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任副研究员,2016年晋升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光学显微成像方法研究并探索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以一作或通讯作者发表Nature Methods、Photonics Research、Optics Letters等期刊论文40余篇。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数字诊疗专项、国自然重大科研仪器项目、国自然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国自然优青、面上及青年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联系方式:zhengwei@siat.ac.cn



李烨(Li Ye)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医工所副所长,劳特伯生物医学成像研究中心执行主任。2010年1月毕业于清华大学,2010年至2012年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做博后工作, 2013年1月加入医工所Paul C. Lauturber医学影像中心。围绕高场磁共振射频系统关键技术及其在医学影像中的应用,从电磁设计和系统开发两方面,解决高端磁共振成像设备射频信号激发不均匀和人体吸收功率(SAR)高的瓶颈;开发高灵敏度射频接收线圈,提高采集信号的信噪比,使得图像质量满足临床需求;相关成果已应用于我国首台自主知识产权的3.0T人体磁共振成像系统中。针对基础研究需求,定制磁共振成像仪中的射频系统,使得这些科学仪器能够在脑功能研究、神经调控、肿瘤诊断、热治疗等重要科学和临床问题的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课题、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广东省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等10余项国家地方项目,并作为科研骨干参加国自然重大仪器等多项重大项目。已发表SCI论文2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20余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目前为广东省重点实验室、深圳市重点实验室核心成员,任中国卒中学会脑血流与代谢分会常务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影像工程与技术分会青年委员,中国抗衰老促进会神经系统疾病专委会委员。

联系方式:liye1@siat.ac.cn



马腾(Ma Teng)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青年特聘专家,国家重点人才青年计划入选者。医工所所长助理。2011年本科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硕士与博士毕业于美国南加州大学(2015年),拥有多年(>10年)美国科研教育背景。在美国NIH医学超声换能器资源中心从事生物医学影像相关研究(2011-2017年),包括医用超声换能器研发、医学超声成像、多模态光学声学融合成像等高端生物医学影像研究,掌握先进的仪器搭建和影像检测技术。2018年,获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用于胰胆管病变研究的多模态声光融合内窥成像系统”。2019年,获批中国科学院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研究工作主要应用在心血管及消化道多功能内窥成像、超声神经调控以及早期肿瘤检测等生物医学应用上,在国际一流期刊和国际会议发表论文30余篇,总引用1000余次。      

联系方式:teng.ma@siat.ac.cn



杨永峰(Yang Yongfeng)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物理系,1988年获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硕士学位,2001年获日本九州大学博士学位。1988-2002年在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从事重离子核物理研究。1992-1993年法国国家重离子加速器实验室GANIL访问学者,1999-2001年,日本九州大学访问学者, 2002-2014年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博士后和项目科学家,主持美国NIH R01项目两项,研发microPET II和高分辨率小鼠脑PET等多个成像系统。2015年起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从事磁兼容小动物和临床脑PET成像系统研发。发表国际SCI论文90多篇,2015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016年获得深圳市孔雀计划B类人才,2017年作为团队带头人获得深圳市孔雀团队资助。

联系方式: yf.yang@siat.ac.cn



储军(Chu Jun)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重点引才计划入选者。2009年获华中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2009~2015年在美国麻省大学阿莫思特分校和斯坦福大学进行了博士后研究。开发了具有不同光学性能的荧光蛋白和基于荧光蛋白的探针。目前的研究方向为新型光学和光声分子探针的开发、分子信号通路的光学成像和光遗传学、分子诊断和药物筛选等研究。已发表或合作发表了包括Nature Biotechnology和Nature Methods在内的40篇期刊论文,申请美国专利2项,发表国际著作章节两篇。

联系方式:jun.chu@siat.ac.cn



邱维宝 (Qiu Weibao)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杰青/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深圳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深圳超声成像与治疗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孔雀计划”B类人才,劳特伯生物医学成像研究中心副主任。香港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美国南加州大学访问学者。从事高频超声成像与神经调控的换能器和电子技术研究,推进血管内超声/高频胶囊内窥/微血流成像/神经调控等技术产业化;主持科技部数字诊疗重点研发专项/中科院前沿重点/仪器专项等项目;IEEE Trans on Ultrasonics, Ferroelectrics, and Frequency Control副编辑(Associate Editor);IEEE国际超声年会Technical Program Committee (TPC) Member。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超声分会/超声换能器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仪器工程开发委员;中科院青促会成员;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青年学术分会副主任委员;已发表JCR二区以上SCI文章40篇,其中IEEE Trans文章19篇,授权专利16项。

联系方式:wb.qiu@siat.ac.cn



孟龙 (Meng Long)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杰青项目获得者,广东省青年拔尖人才,中科院青促会会员。2012年获中科院大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的领域为生物医学超声,研究方向微纳声学器件的设计与研发、超声神经调控技术以及超声生物效应等。近年来,发表SCI论文46篇,包括Nano Letters,Advanced Science及Appl. Phys. Lett.等,多篇论文被选为封面文章以及美国物理联合会网站的研究亮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项目(2项)以及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子课题,深圳市学科布局项目,作为骨干参与国家自然重大科学仪器项目,重点基金项目。申请发明专利28 项,已授权10项。

联系方式:long.meng@siat.ac.cn



胡战利(Hu Zhanli)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深圳市孔雀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研究方向为医学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医学图像处理和人工智能医学影像。一直致力于医学成像方法研发,突破现有医学成像技术在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和辐射剂量等方面的极限。团队注重医学影像上下游生态协作,已与高端医疗器械龙头企业上海联影公司和全国多家三甲医院开展深入临床科研合作,面向解决医疗产业和医学临床中的实际问题。以通讯/第一作者在EJNMMI, EJR, IEEE JBHI, IEEE TBME, IEEE TCI, Neurocomputing, Medical Physic, PMB等本领域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4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授权的9项国家发明专利技术已转让企业(转让金额174万);作为第一软件开发人,授权软件著作权2项并以股权注资企业(折合280万)。先后主持国自然优青项目/面上项目、广东省国际合作项目、深圳市杰青项目/国际合作项目、企业横向项目多项。

联系方式:zl.hu@siat.ac.cn



胡庆茂(Hu Qingmao)

工学博士,研究员,博士导师。1990年9月获得华中科技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博士,随后加入第一军医大学全军医学图像重点实验室工作6年至教授、瑞士伯尔尼大学博士后4年、新加坡科技局生物医学影像研究所6年任高级研究员、2006年12月加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任“集成技术”杂志执行主编。发表包括Lancet、Medical Image Analysis等在内的200余篇国际核心期刊论文及国际会议论文。多次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奖信息学部的会评与函评专家、广东省科技奖信息及临床领域的会评及函评专家,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评委等。主要研究领域:医学影像分析、计算机辅助诊疗、模式识别。

联系方式:qm.hu@siat.ac.cn



蔡飞燕(Cai Feiyan)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深圳市国家级领军人才。2008年于武汉大学物理学院获凝聚态物理博士学位;同年入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2019-2020年美国密西西比大学国家物理声学中心访问学者。迄今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项;在J. Acoustic. Soc. Am、Physical Review系列、Nature系列等发表SCI检索论文60余篇, H指数21;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0项;获2019年深圳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6),2017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6),2016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13)。主要研究方向:声镊技术的理论与生物医学应用、超声微流控、复杂介质中的声传播等。

联系方式:fy.cai@siat.ac.cn



吴垠(Wu Yin)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08年于香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磁共振分子与功能成像及临床应用。已在国际期刊会议上发表文章80余篇,授权专利20余项,先后主持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省、市级多个重点科研课题。目前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议人和国际多个知名期刊审稿专家。

联系方式:yin.wu@siat.ac.cn



张丽娟(Zhang Lijuan)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研究生院,在国内、外连续从事医学影像学研究10余年,从事大脑发育、外伤、昼夜节律、渐冻症、Alzheimer病、胶质瘤、脑卒中等疾病磁共振成像研究,2002-2010年在康奈尔大学威尔医学院和纽约西奈山医学中心任职并获聘助理教授,2010年底全职回国,从事高端磁共振成像技术研发和应用基础研究。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国自然联合重点基金、国自然科学仪器、科技部973计划课题、深圳市孔雀团队等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Radiology、 Human Brain Mapping、Neurology、AJNR、Cancer Research等SCI期刊论文34篇,ISMRM、OHBM 和RSNA等国际会议文章63篇,申请发明专利25项,授权19项;Neurimage、JMRI、Neuroradiology、Frontiers of Human Neuroscience等期刊审 稿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江西省和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项目评阅人。

联系方式:lj.zhang@siat.ac.cn



牛丽丽(Niu Lili)

研究员,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2012年获中科院大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超声神经调控的研究工作。在无创超声神经调控技术开发和应用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发表SCI论文4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论文27篇。发表会议论文20余篇。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作口头报告。申请美国专利1项,PCT专利2项,已授权13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2015年、2017年)、青年项目,国家重点研发专项项目(子课题负责人)等,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学仪器研制项目、重点基金项目的研究。

联系方式:ll.niu@siat.ac.cn



朱燕杰(Zhu Yanjie)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深圳市高层次人才。200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于中国科学院获博士学位,2017-2018年哈佛大学医学院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心脏磁共振成像和快速磁共振成像技术的研究,突破磁共振成像时间-空间分辨率相互制约的限制。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天元基金重点专项、面上及青年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多项国家级项目。近年来,在IEEE Signal Processing Magazine/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 Magnetic  Resonance in Medicine等领域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曾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广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际磁共振学会Cum Laude Merit Award等多项奖励。作为骨干参与研发国产首型3T超导磁共振系统,实现了实时心脏电影成像,驰豫定量成像等高级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联系方式:yj.zhu@siat.ac.cn



谢耀钦(Xie Yaoqin)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特支计划领军人才、深圳市孔雀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B类),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双聘研究员,医疗机器人与微创手术器械研究中心副主任。本硕博均毕业于清华大学,毕业后到北京大学工作,并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两年。从事医工交叉领域的研究30余年,在医学人工智能、医学图像处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是国家医用电器标准化委员会成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学信号物理专委会候任主任委员,主持科技部数字诊疗重点研发专项重大装备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类项目、广东省创新团队、广东省生物医学创新平台、深圳市孔雀计划团队等多个国家和地方重点项目。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以通讯作者名义在国际医学领域顶刊发表论文,包括柳叶刀子刊、JAMA子刊、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Medical Image Analysis等,最高影响因子达到36.6分,培养博士后10名,博士8名、硕士百余名。

联系方式:yq.xie@siat.ac.cn



周寿军(Zhou Shoujun)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深圳市发改委工程实验室主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图像与控制分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自动化学会理事、中国东方智库、中国机器人立德智库高级会员,广东省“影像引导治疗技术”创新团队核心成员。先后主持国自然面上项目三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课题两项,以及省市项目共十余项科研任务,参与国自然仪器一项。作为主要成员获得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科研论文九十余篇,以第一作者在Medical Image Analysis等国际顶刊上发表SCI文章十余篇,申请和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六十余项,多项专利产业化。研究方向是:医学影像处理、影像引导介入诊疗、介入手术机器人。

联系方式:sj.zhou@siat.ac.cn



李志成(Li Zhicheng)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863计划青年科学家,广东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深圳市孔雀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深圳市后备级高层次人才,医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研究领域为肿瘤影像-病理-基因组学智能分析。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重点、科技部863项目、国自然面上和青年、深圳市孔雀计划海外人才、深圳市基础研究学科布局等项目。参与科技部973、国自然仪器专项、重点和广东省人工智能专项等项目。累计主持科研经费超过1500万元。担任医学影像期刊《European Radiology》(IF=4.10)、临床肿瘤期刊《Translational Oncology》(IF=3.56)、计算机视觉与图像处理期刊《Displays》(IF=1.74)的编委。以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发表SCI学术论文40余篇。已授权发明专利16项。研发的脑胶质瘤IDH1突变影像学智能检测方法已在临床试用。获2019年吴文俊人工智能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物理分会首届青年委员。欧洲放射学会通信会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人工智能分会会员。中华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会员。广东省医学会人工智能分会首届委员。深圳市医疗器械职称评审专家。个人主页http://people.ucas.ac.cn/~lizhicheng

联系方式:zc.li@siat.ac.cn



刘成波(Liu Chengbo)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担任光声成像领域旗舰期刊Photoacoustics编委,入选SPIE/OSA/IEEE Senior Member。2007年本科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2012年博士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生物物理专业,期间在美国杜克大学完成两年联合培养。主要研究方向为光声成像技术与仪器,包括光声成像理论方法研究,光声显微成像技术与仪器,光声计算层析成像技术与仪器,带领团队自主研制了多套国际先进水平的光声仪器,并开展了人体成像转化工作,正与国内多家三甲医院合作,推动光声成像临床转化。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中科院仪器研制等10余个研究项目,作为合作方负责人,合作获批基金委重大仪器研制、重点基金项目。已发表高水平SCI论文100多篇,以第一/通讯作者在PNAS、Advanced Science、JACS等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Web of Science引用2800余次,H-index 36,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40多项。担任Nature Communications等30多个高水平期刊审稿人。

联系方式:cb.liu@siat.ac.cn



贾富仓(Jia Fucang)

工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8年7月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应用数学专业。2001年7月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获得生物心理学硕士学位,2004年7月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获得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学位。2004年8月加入深圳安科公司,先后任研发工程师、项目经理、高级工程师、部门经理等职位,期间2005年12月至2007年9月入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企业博士后。2008年4月加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发表100余篇论文,其中40余篇被SCI索引,申请发明专利40余项,授权20余项。研发了神经外科、骨科、腹部经皮消融、腹腔镜肝切除手术导航系统,并经过了动物实验验证、临床验证或临床应用,提出了多种医学图像处理方法并获国际竞赛第一、二等奖。2019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

联系方式:fc.jia@siat.ac.cn



葛永帅(Ge Yongshuai)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医学人工智能中心执行主任。研究领域是生物医用CT成像技术与仪器。主要研究兴趣:1)基于光栅的X射线相位衬度成像理论、方法、和系统;2)基于能量分辨光子计数探测器的能谱CT成像技术及应用; 3)利用钙钛矿等新材料研制超低剂量X射线探测器;4)深度智能CT图像重建算法和重建网络研究等。

联系方式:ys.ge@siat.ac.cn




王珊珊(Wang Shanshan)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入选2022年度斯坦福发布“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广东省医学影像智能分析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方向机器学习、快速医学成像、放射组学等,  迄今为止在Nature子刊、IEEE Trans TMI/TBME/TIP、MICCAI等顶级期刊与会议发表英文学术论文100多篇,ESI  高被引4篇,PMB年度亮点文章一篇,发明中国授权专利9项以及美国授权专利2项,4项实现规模化产业应用。曾获国际华人医学磁共振协会杰出研究奖,吴文俊人工智能优秀青年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IEEE Senior member, OCSMRM BoT/Life member, Gordon Plenary Lecturer  (第10届美国活体磁共振成像戈登会议大会主题报告),ISMRM NIBIB New Horizons Plenary  Lecturer(第31届国际医学磁共振年会大会主题冠名报告者). 为多个JCR 1区国际SCI学术期刊的编委(如Magnetic  resonance in medicine, Pattern recognition, IEEE reviews i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和Biomedical signal processing and control)。

联系方式:ss.wang@siat.ac.cn




龚小竞(Gong Xiaojing)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深圳市地方领军人才,生物医学光学与分子影像研究中心副主任。2007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专业博士学位,并同年加入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目前研究方向为基于光学和声学原理的内窥式成像技术的研发(包括光声成像、光学相干层析(OCT)成像、超声成像等)及其临床应用(血管、消化道、生殖道等)。目前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课题、深圳市基础研究重点项目多项,相关工作在Theranostics、Photoacoustics、Biomedical Optics Express 高影响因子期刊发表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1项(已授权11项),实用新型5项。

联系方式:xj.gong@siat.ac.cn



邹超(Zou Chao)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医学成像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副主任,劳特伯生物医学成像研究中心副主任。2009年于华中科技大学获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博士学位,主持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专项、科技部973基础研究计划、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中科院先导专项等重大项目。已发表的期刊和会议论文共4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磁共振脉冲序列设计与应用,磁共振图像引导治疗技术等方面。参与了国 产首型3.0T磁共振成像系统的研制工作,负责脂肪定量技术的研发,磁共振脂肪定量技术作为国产磁共振系统高级应用的典型代表,已经在多家三甲医院作为临床常规扫描广泛使用,取得很好的应用效果。获得2019年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黄家驷生物医学工程奖 一等奖(4/6)、2018年广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4/15)、2018年深圳市技术发明一等奖(8/8)等奖励。

联系方式:chao.zou@siat.ac.cn



王海峰(Wang Haifeng)

博士,研究员。2002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2005年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2012年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获博士学位,之后分别在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和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附属麻省总医院 (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做博士后和研究员,期间还曾经在纽约州立大学、日立和通用电气医疗工作和实习过,2017年回国工作。主要学术研究方向: 1)磁共振成像方法;2)医学信号和图像处理;3)智能控制。目前是IEEE,ISMRM和MICCAI会员,已经发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会议论文40余篇,同时也是10余个国内外学术期刊审稿人。

联系方式: hf.wang1@siat.ac.cn



陈支通(Chen Zhitong)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海外)获得者,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双聘研究员,创新研究院院长助理、先进治疗中心主任。2017年博士毕业于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2018年至2021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领域为等离子体物理与医学应用,图像引导等离子体治疗等。目前已在PNAS,Science Advances,Materials Today等发表文章50余篇;申请中美发明专利30余项;出版英文专著一部。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电磁学专委会委员,中国技术市场协会医疗器械科技创新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深圳市青年科技人才协会理事,IEEE Senior Member,BMEMat杂志青年编委。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项目、稳健医疗横向项目等。

联系方式:zt.chen1@siat.ac.cn



张娜(Zhang Na)

博士,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研究领域为生物医学成像及医学图像处理,主要围绕在心脑血管疾病和乳腺疾病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开发和相应的图像后处理。与国内多家三甲医院和国产高端医疗器械龙头企业建立了密切的科研合作关系。15-16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国际心血管顶级实验室进修学习。主持各级科研项目多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基础研究等项目;同时作为核心骨干先后参与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科技部数字诊疗装备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产业化项目多项。共发表本领域权威SCI期刊和会议论文50余篇,多次获邀在国际医学磁共振年会上做口头报告介绍最新研究成果,并获得大会颁发的《Summa Cum Laude》、《Magna Cum Laude》等优秀奖项。先后授权美国/中国发明专利10余项,并实现转移转化。参与研发的“脑血管磁共振计算成像技术及应用”获得2018年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联系方式:na.zhang@siat.ac.cn



李飞(Li Fei)

博士,副研究员,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2005年和2008年在四川大学分别获得工程力学学士和生物医学工程硕士学位;2013年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得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学位;2013年加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至今。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声操控技术(声镊)及其生物医学工程应用、人工结构声场、超声造影成像技术、微泡非线性声学特性、超声力学效应等。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近年来,在Physical Review Applied,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JASA, Small, Lab on a Chip等期刊发表 SCI论文10余篇,其中2篇封面文章,1篇“亮点研究”和“编辑推荐”;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转化1项。

联系方式:fei.li@siat.ac.cn



隆晓菁(Long Xiaojing)

博士,副研究员。2007年获浙江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10年获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神经影像在脑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包括脑疾病影像标记物研究、智能诊断算法研究、影像引导神经调控研究。主持多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深圳市科创委基础研究计划等。发表SCI/EI论文18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9篇。发表会议论文2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申请专利5项,授权2项。

联系方式:xj.long@siat.ac.cn



孙钦超(Sun Qinchao)

博士,副研究员,2019年1月加入SIAT。博士毕业于瑞士日内瓦大学。曾先后在Stanford University 和Cornell 大学做博后研究以及访问学习。已发表peer reviewed 文章10余篇,包括 JACS, Chemical Science,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2016年获得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目前研究兴趣在于设计功能材料研究生命之过程:1.光响应探针用于生命过程监测,如细胞追踪,生物成像,神经活动等;2. 纳米材料用于肿瘤的治疗,如光控释放,光热,药物递送等。

联系方式:qchao.sun@siat.ac.cn





李慧(Li Hui)

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深圳市“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后备级人才”,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2015年底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获得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同年加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学光学与分子影像研究中心。研究方向为生物医学光学显微成像,主要涉及生物组织活体无标记光学显微成像研究,基于光学显微成像的肿瘤识别研究,肿瘤免疫、心脑血管疾病的光学显微成像研究等。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面上等科研项目9项,发表《eLife》、《Photonics Research》等生物医学及光学领域知名SCI期刊论文20余篇。

联系方式:hui.li@siat.ac.cn



周洋(Zhou Yang)

周洋,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博士后。专注于发展前沿分子磁共振成像理论、技术和方法,以第一 / 通讯作者在国际权威期刊、会议发表论文(PNAS等)10余篇,受邀在磁共振领域国际权威期刊《NMR in Biomedicine》撰写专题型综述文章,多次受邀在领域顶级学术年会 (国际医学磁共振年会,ISMRM)做报告。获得国际医学磁共振年会报告金奖 (ISMRM Summa Cum Laude Merit Award)。



孙涛(Sun Tao)

博士,副研究员,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2018年获比利时鲁汶大学生物医学影像与病理博士,2018年至2020年赴美国哈佛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放射系任职博士后,2020年底加入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兼任深圳理工大学副教授。他的研究专注于核医学成像物理,包括PET/CT, PET/MR多模态影像的图像重建、伪影消除、图像质量提高和定量计算等,并成功应用到临床场景,多次被工业界的GE、Philips、Siemens和联影医疗等公司引用。近年来他在Europea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EJNMMI Physics、Physics in Medicine and Biology、Medical Physics等期刊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4篇,申请8项专利,授权美国和中国专利各1项。目前担任iRadiology和Biomedical Engineering Communications的青年编委,受邀成为多个期刊审稿人,并且是北美核医学协会与中国图象图形学会会员。

联系方式:tao.sun@siat.ac.cn



程传力(Cheng Chuanli)

博士,副研究员。深圳市后备级人才,2012年于郑州大学物理工程学院获得硕士学位,2018年获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学位,2013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劳特伯生物医学成像研究中心学习、工作,主要从事磁共振成像研究,包括脂肪定量成像和脂肪温度成像研究等;以第一作者或共同作者在《Magnetic Resonance in Medicine》、《Quantitative Imaging in Medicine and Surgery》、《Journal of  Hepatology》等领域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十篇以及专利申请十余项,其中授权11项,包括两项美国专利,并获2020年广东省专利金奖;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主持完成中国博士后面上基金一等资助项目1项;提出的磁共振脂肪定量方法已在国产联影磁共振系统中实现了产业转化,在国内上百家知名医院进行临床应用。

联系方式: cl.cheng@siat.ac.cn



陈敬钦(Chen Jingqin)

博士,副研究员,深圳市“孔雀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Applied Sciences客座编辑。中国科学院大学理学博士,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访问学者。长期致力于肿瘤、炎症/免疫性疾病的分子影像技术及精准诊疗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1)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分子影像诊疗技术研究,首次通过近红外二区炎症靶向抗体探针,实现了RA活体的炎症动态光声实时监测及预后评估,相关成果发表在Adv. Mater. (2020)、Arthritis Rheumatol.、J. Orthop. Transl.等领域内权威SCI杂志上。2)肿瘤微环境演进的分子影像技术研究,构建肿瘤主要标志物特异性分子探针,基于自主搭建的跨尺度光声成像系统进行肿瘤分子演进研究,相关成果已申请7项发明专利,相关成果发表在Light(高被引)、Adv. Mater. (2019)、J. Am. Chem. Soc.、Adv. Funct. Mater.,Chem. Sci.、等领域内权威SCI杂志上。截止目前,已发表SCI论文36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论文16篇,中科院一区11篇。已申请发明专利9项,授权5项。目前已主持国自然青年、面上项目、中科院深圳先进院优秀青年项目等。作为核心骨干参与包括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自然重大研究计划、中科院仪器等多个项目。

联系方式:jq.chen@siat.ac.cn



张志强(Zhang Zhiqiang)

博士,副研究员,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2010年获华中科技大学学士学位,2015年获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工学博士学位。2016年加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压电材料、新型医学超声换能器技术及应用等。2016~2017年在美国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生物医学工程系超声传感器医学成像资源中心交流访问学习。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1项,深圳市基础研究(自由探索)项目1项,企业委托横向项目1项;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同时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面上项目、深圳市基础研究重点项目以及多个企业委托横向项目。担任IEEE Transaction on UFFC、IEEE Transaction on BME等多个SIC杂志审稿人。担任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超声装备技术分会超声换能器及材料专委会委员和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仪器工程开发专业委员会委员。已发表SCI论文28篇,其中以一作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3篇,一作或通讯作者IEEE Trans.共8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5项,已授权4项。

联系方式:zq.zhang@siat.ac.cn



柳正(Liu Zheng)

博士,副研究员。2015年毕业于米兰比可卡大学,博士期间获得欧洲玛丽居里奖学金的资助,2016年-2019年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工作,主要从事飞行时间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技术(TOF-PET)和高时间分辨率核探测技术方面的研究。在新一代TOF- PET医疗仪器开发和高时间分辨率高计数率MRPC探测器研制两方面取得一定成果。近五年发表SCI 论文2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SCI论文8篇,担任国际著名期刊《Optics Letters》审稿人。博士及博士后期间先后参与欧洲资助的大型研究项目 EndoTOF-PET US、玛丽居里项目PicoSEC和欧盟项目国际科研项目 TICAL,研究新一代超高时间分辨率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 技术 (TOF-PET)。 作为核心成员参与深圳市“高清晰PET分子影像仪器创新团队”孔雀团队。

联系方式:zheng.liu@siat.ac.cn



陈巧燕(Chen Qiaoyan)

博士,副研究员。深圳市后备级人才。2012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学位;2017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学位;2017年加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至今。主要研究领域为磁共振成像射频线圈与局部匀场线圈的开发,包括电磁场数值仿真计算、射频电路的调试与制作、成像实验测试等。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主持完成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一等资助项目1项。近年来,共发表SCI论文15篇,其他期刊和会议论文10余篇;于2018年及2019年均获得海外华人医学磁共振协会(OCSMRM)杰出研究奖(Outstanding Research Award);申请国家专利20项(已授权10项,其中2项已转至上海联影医疗,1项转至深圳高性能医疗器械国家研究院),申请美国专利2项(2项已授权),欧洲专利1项。

联系方式:qy.chen@siat.ac.cn



张志林(Zhang Zhilin)

博士,副研究员。2018年获得北京理工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018年至2020年担任日本京都大学医学部博士后研究员。2021年1月加入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目前研究领域为1)触觉认知与脑机制研究;2)脑功能基础研究实验设备研发;3)多模态数据分析与脑功能成像方法研究;4)脑神经疾病诊疗与机器人仿生触觉应用研究。已承担1项国自然青年基金项目及1项深圳市基础研究面上项目,发表国际主流学术期刊和会议论文10余篇,申请授权发明专利2项,出版著作1本。研究方向:脑功能研究、认知神经科学及其应用。

联系方式:zhangzhilin@siat.ac.cn



余皓(Yu Hao)

博士,副研究员,医疗器械高级工程师,深圳市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副会长。2001年本科、2004年硕士、2013年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2016-2018年美国印地安纳大学、普渡大学访问学者。致力于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相关的多组学信息分析、医疗数据分析、预后建模及生物学机制研究,以及关键生物标志物筛选并产品化等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基础布局等项目10余项;共计在领域内诸如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等国际著名期刊如发表文章 20余篇;获得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十余项。

联系方式:hao.yu@siat.ac.cn



解志华(Xie Zhihua)

博士,副研究员。2016年毕业于法国FEMTO-ST研究所(法国科学院,勃艮第-弗郎士-孔泰大学),获光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光纤集成微纳元件的开发,用于实现单量子点成像或荧光收集。201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获光学硕士学位,主要从事表面等离子体光刻,光纤微透镜耦合光学设计方面的研究。2016年10月加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目前主要从事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光声成像等工作。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四篇,包括Nanoletters、Optics Letters等。

联系方式:zh.xie@siat.ac.cn



廖九零(Liao Jiuling)

博士,副研究员。2012年获南京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工程专业学士学位,2017年获南京理工大学光学工程博士学位。同年7月加入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2019年出站留院,任助理研究员;2021年底晋升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先进光学显微成像技术开发与应用,主要涉及近红外二区成像,多光子显微成像,多光子/光声多模态成像等。目前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SIAT优秀青年基金各一项,发表《Biomedical Optics Express》等生物医学光学领域知名SCI期刊论文10余篇。

联系方式:jl.liao@siat.ac.cn



高蓉康(Gao Rongkang)

博士,副研究员,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2018年毕业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获机械工程博士学位。2018年11月加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光声成像理论方法、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光声技术开发与应用、以及光声成像算法研究工作等。以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SCI期刊论文10余篇,包括Laser & Photonics Reviews, Photoacoustics, Analytical Chemistry, Physics of fluids等。申请发明专利6项。近年来,主持国自然基金1项、深圳市基础研究面上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面上基金1项,同时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在内的多个研究项目。担任Photoacoustics等多个期刊审稿人。

联系方式:rk.gao@siat.ac.cn



徐锦萍(Xu Jinping)

博士,副研究员,2014年获电子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硕士学位,2020年获中国科学院大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多模态大脑神经影像的临床应用,包括(1)脑图谱构建及其发育和进化模式;(2)重大脑疾病的神经机制,如抑郁症和认知障碍;(3)非药物干预脑疾病的调节机制和疗效预测,如电休克,针灸治疗。主持国家青年基金项目1项、广东省自然基金1项,深圳市自由探索1项,参与多项国家、省部级重大研究计划;发表SCI论文30多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论文20多篇,谷歌指数13;是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的Associated Editor, 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和Frontiers in Human Neurocience的Reviewer editor, 10多个SCI期刊的审稿人。

联系方式:jp.xu@siat.ac.cn



李印生(Yinsheng Li) 

博士,研究员,国家优秀青年基金(海外)获得者;2018年2月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获得医学物理博士学位,随后在该系担任助理科学家,2022年3月加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从事CT成像、医学人工智能方法研究,形成了“理论研究-技术突破-产业转化-临床应用”的全链条研究特色,突破现有技术在时间分辨率、能谱分辨率、定量精度和辐射剂量等方面的极限,降低对成像系统硬件性能的需求;发表SCI期刊论文29篇,以独立一作在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 上发表5篇论文,授权美国发明专利2项;主持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海外)、国自然青年基金等;担任《Medical Physics》副主编及多个知名期刊特邀审稿人。

联系方式:ys.li2@siat.ac.cn



李永川(Li Yongchuan)

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基于压电陶瓷和新型压电复合材料的声学换能器开发与应用推广, 2005年获得过深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近五年共申请6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已近25项获得授权)、7项实用新型专利(已授权)和2项外观专利(已授权)。主持过深圳市基础研究计划和企业横向项目各一项,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和深圳市项目10余项。成功开发了多套基于1-3型压电复合材料的3072基元二维面阵超声辐射力发生器。入职先进院以来已有20余项专利转移转化到多家高技术公司。

联系方式:yongchuan.li@siat.ac.cn



杨戈(Yang Ge)

高级工程师。1996年于南昌航空大学材料工程系学士学位。2001年至2005年于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有限公司监护事业部担任资深软件工程师;2005年至2008年科曼医疗任技术部副经理。2008年2012年蓝韵事业超声事业部软件部经理。2012年加入深圳先进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作为骨干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大仪器专项,国家基金委国家重大科学仪器研制项目。目前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的子课题。主要负责大型系统软件架构设计和构建,超声算法的研究,优化,设计和实现。

联系方式:ge.yang@siat.ac.cn



张磊(Zhang Lei)

高级工程师。2009年于华中科技大学获得硕士学位,2010年7月加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至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一项(2018年)和深圳市基础研究项目一项(已结题),作为核心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数字诊疗专项和深圳市技术攻关等项目。已发表SCI期刊7篇,其中一作3篇,国际会议摘要十余篇,其中口头报告3个,授权发明专利4项,申请PCT专利2项。主要研究方向为磁共振脉冲序列设计及其应用。研发出头颈一体三维高分辨血管壁磁共振脉冲序列MUSTMATRIX,并成功转化到联影3.0T磁共振系统,成为该系统的一个技术亮点,已在国内多家三甲医院作广泛使用,扫描病例超过1000例,取得良好应用效果。获2019年广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1/15)和2018年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1/13)。

联系方式:l.zhang@siat.ac.cn



林日强(Lin Riqiang)

高级工程师。2011年毕业于深圳大学,获机械工程硕士学位。毕业后加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学光学与分子影像中心,研究方向为光声内窥成像,主要涉及新型光声内窥成像导管的研发,消化道肿瘤光声成像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光声成像研究。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会员,中科院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19年香港理工大学公派访问学者,主持国自然青年基金1项,深圳市基础研究1项;作为核心骨干参与国家、省级、市级、企业横向等多个项目。2021年与企业创办联合实验室,担任实验室副主任。发表在《Photoacoustics》等生物医学领域知名SCI期刊论文18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SCI学术论文5篇,申请领域相关中国专利35项,其中已授权专利23项。

联系方式:rq.lin@siat.ac.cn



周娟(Zhou Juan)

高级工程师。2008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获得生物医学工程硕士学位。2012年加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领域包括超声弹性成像仪器、基于超声辐射力的神经刺激与调控仪器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超声操控技术(声镊)及其生物医学应用的研究。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国自然基金委专项基金项目、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成果已分别转化到中科乐普、中科绿谷医疗公司。目前主持一项国自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的子课题,参与多项国自然、省部级及深圳市基础研究项目。发表SCI期刊论文4篇,其中一作1篇;申请国内及PCT专利十余项,已授权8项、产业转化4项。

联系方式:juan.zhou@siat.ac.cn



洪序达(Hong Xuda)

高级工程师。2011年获得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硕士学位,2012年加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至今。主要研究方向为碳纳米材料生长研究,碳纳米X射线源及其应用系统开发等。目前,主持深圳市技术攻关1项,作为实际负责人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深圳市基础研究项目各1项,作为核心人员先后参与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广东省应用型科技研发专项,深圳市学科布局等重大项目。近5年,累计发表SCI论文6篇,其中第1作者3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9项,PCT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其中第一/第二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9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6项。

联系方式:xd.hong@siat.ac.cn



牟培田(Mu Peitian)

硕士,高级工程师。2012年加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负责高频超声成像系统的硬件研发。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国自然重大仪器、中科院仪器专项、深圳市基础研究等多个项目。作为硬件负责人,完成多项企业委托横向项目,累计到款410万元。申请国家发明/PCT专利7项,发表JCR二区以上SCI文章9篇。

联系方式:pt.mu@siat.ac.cn



秦文健(Qin Wenjian)

博士,博士生导师,高级工程师,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团委副书记(兼),深圳理工大学双聘副教授,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阿联酋大学智能计算联合实验室主任,中科院青年促进会会员,鹏程孔雀计划特聘高层次人才,于2019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大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联合培养。研究方向为多模态肿瘤图像计算成像与智能分析,致力于计算全息成像、多模态图像分割与检测、医学混合现实的研究。研发成果获得 4 项医疗器械注册证和 4项企业横向合作,并成功应用于临床,2020年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 5 项创业大赛奖和 7 项优秀成果奖,12 项专利技术成功转移。以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国家自然科、科技部重点研发、广东省重点和深圳市重点等项目 10 项。在IEEE TMI,PMB,AJP等本领域权威期刊已发表 SCI/EI 检索论文 50 多篇,申请国家发明/实用新型专利 60 多项 (其中已授权的发明专利 35 项,实用新型 2 项),软件著作权 4 项。秦博士是吴阶平基金会模拟医学部委员,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青年博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担任国际权威期刊IEEE Journal of Biomedical Health Informatics,Medical Physics,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客座主编, Frontiers in Radiology审稿编辑,是Lancet Digital Health, American Journal of Pathology,Physics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MICCAI等国际权威顶级期刊和学术会议的审稿人。还担任MICCAI2019、IEEE-ICMIPE2019,CMMCA2022等国际学术会议执行组织负责人。

联系方式:wj.qin@siat.ac.cn


生物电子方向



王磊(Wang Lei)

博士,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二级),现任先进院监察审计(监审)处处长,医疗机器人与微创手术器械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IEEE Senior member,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动健康与人口老龄化科技应对”重点专项专家组成员。长期聚焦人体传感器网络 - 运动、力、电生理等多模人体传感特征研究。入选斯坦福大学与Elsevier联合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多项科研成果实现了产业化应用。指导团队成员在研国自然重点支持项目及国家重点研发专项课题多项,累计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授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外观/IC版图保护100余项,10项专利已实现权利转移及应用。

联系方式:wang.lei@siat.ac.cn



杨慧(Yang Hui)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深圳市“孔雀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仿生触觉与智能传感研究中心主任。2014年获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大学(EPFL)微系统与微电子专业博士。2014年至2015年在EPFL任博士后研究员。2015年8月至2017年9月在欧洲微电子中心任项目科学家。2017年入职先进院,目前致力于开发更好的针对微纳尺度生物对象的操控、成像和传感等微纳米技术,构建可以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诊断与治疗的工具和方法,实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性能体外诊断医疗器械的开发和转化。已在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Nano Letters, Small, Analytical Chemistry, Photonics Research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逾30篇,获得授权国际发明专利1项和国内发明专利2项,申请国内发明专利20余项,获得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证书2项。目前主持国自然科学基金2项,广东省重大科技项目2项,深圳市重点研究计划项目3项,企业联合实验室项目2项,2017年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创业团队核心成员。

联系方式:hui.yang@siat.ac.cn



聂泽东(Nie Zedong)

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员。深圳市首批青年创新创业人才,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广东省基层医疗工程中心和深圳发改委的医疗电子平台副主任。目前主持多项国自然面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动健康专项课题等国家课题。累计发表SCI/EI以上科研论文6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80余项,PCT 15项,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转化6项,获得第十二届中国创造学会创造成果奖一等奖,广东省技术发明二等奖和深圳市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智能可穿戴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慧医疗专业委会委员;国家自然基金委评审专家和广东省科技厅,深圳市项目评审专家成员;研究成果被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多次报道。主要研究方向为:医学电子学,包括生理传感器、人体通信、生物识别、无创连续血糖监测、穿戴健康设备、深度学习/机器学习和穿戴慢病管理系统等。

联系方式:zd.nie@siat.ac.cn



罗茜(Luo Qian)

博士(分析化学专业),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0-2003年在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主要从事分析方法研究和分析仪器开发;2003-2004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研究院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研发中心从事微流控芯片研究工作;2004-2008年在香港浸会大学化学系,博士研究主要是利用多种质谱方法分析生物大分子和有毒污染物。2008-2014年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利用多种分析仪器进行影响人体健康的环境因子甄别工作。2014年加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主要研究方向主要是致力于代谢组学(脂质组学)、原位微流控质谱技术、质谱成像等领域。已在重要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金、国家发改委、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和深圳基础研究项目。

联系方式:qian.luo@siat.ac.cn



熊璟(Xiong Jing)

博士,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学士、硕士及博士,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医疗机器人与微创手术器械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为医疗机器人、影像引导治疗和智能传感关键技术。先后主持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深圳市基础研究重点项目、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技术创新项目等重要科研项目,建立了两个企业联合实验室。获2017年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发表SCI/EI收录学术论文共计50余篇,两次获得国际会议论文奖。申请发明专利70余项并已获授权40余项。从事医疗机器人关键技术及系统研究十多年,主持研制的中C型数字血管造影机已技术转化到企业,主持研制了移动式锥束CT三维成像系统和多款影像引导介入手术机器人系统。

联系方式:jing.xiong@siat.ac.cn



张翊(Zhang Yi)

博士,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2009年获得厦门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010-2012年在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作做博后研究,2012-2018年在美国南加州大学医学院从事研究工作,2019年正式加入先进院。研究领域为高性能医学诊疗器械与生命科学仪器的研究和开发,具有15年以上医疗器械研发经验,曾担任三家医疗器械公司技术顾问。内容涉及:基于微机电系统、微流控芯片和声表面波操控的体外诊断IVD/POCT器械、有源植入生物电子器械、眼科医疗器械和脑机混合接口等领域。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Advanced Materials,Photonics Research,Lab Chip等SCI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已申请美国专利6项(授权2项),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5项。作为子课题负责人或主持人承担广东省创新团队、深圳市创新团队等项目5项。

联系方式:yi.zhang3@siat.ac.cn



李英田(Li Yingtian)

博士,副研究员。2012年天津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系本科毕业,2013年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硕士毕业,2018年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博士毕业,2019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哈佛医学院波士顿儿童医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先后发表期刊文章15篇,领域内国际重要会议文章5篇,总影响因子超过56,SCI被引400+次,H指数为9。主要学术成果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 on Robotics,SoftRobotics,IEEE/ASME Transaction on Mechatronics等机器人及机电领域顶级期刊。担任多本SCI期刊及多次会议的审稿人。主要研究方向为经自然腔道(NOTES)、血管介入等软体医疗机器人。

联系方式:yt.li@siat.ac.cn



门涌帆(Men Yongfan)

博士,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2年在北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2年-2016年,先后在北京大学、美国圣母大学和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担任博士后研究工作。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2017年回国加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研发具有科研前沿性和产业化可行性的微流控技术,尤其在机器人智能自动化、下一代基因测序、单细胞分析、表型组学、质谱分析、医疗诊断等关键生物医学工程领域进行重点结合与突破。研究组具有较强的将原创技术进行产业转化的能力。共发表14篇SCI期刊文章,8篇专利。目前主持国家级项目1项,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广东省创新团队“新型高灵敏度柔性仿生触觉传感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主持深圳市基础研究项目2项,参与省级纵向课题及企业横向课题3项。

联系方式:yf.men@siat.ac.cn



高兴(Gao Xing)

博士,副研究员。2011年,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获英国拉夫堡大学机械全额博士奖学金,于2016年获得博士学位。2016-2019年,先后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French National Centr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CNRS),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布里斯托机器人实验室从事博士后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体医疗机器人。主持/参与国自然青年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深圳市基础研究重点,深圳市技术攻关。发表论文30余篇,期刊封面4篇,被引1000+。目前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传动与控制分会特种流控专业委员,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介入医学分会委员。

联系方式:xing.gao@siat.ac.cn




黄明强(Huang Mingqiang)

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13年6月于华中科技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18年6月于华中科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前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子工程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9年11月加入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并担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微电子信息器件及其高能效计算系统集成,目前已在该领域主持项目4项,项目总金额超过300万元。发表SCI论文数十篇,包括一篇一作Nature Nanotechnology论文和一篇共一作者Nature Electronics论文。黄博士还具有多学科交叉背景和企业合作背景,并在新型半导体器件、FPGA、人工智能算法等领域均有一定的研究经历。目前正在从事的研究课题包括高性能微电子器件研发、新型高能效计算体系设计、存内计算等。

联系方式:mq.huang2@siat.ac.cn



王昊(Wang Hao)

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深圳市“孔雀计划”C类人才。主要研究微针微流控、柔性电子和神经科学相关领域,擅长柔性电子器件开发、摩擦电自供能系统和计算神经模型。目前已在ACS Nano, Advanced Science, Nano Energy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9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共同一作发表论文26篇。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期间作为项目核心成员深度参与了Johns Hopkins大学知名生物医学教授Nitish Thakor领导的外周神经假体项目,主要负责柔性神经电极的设计、制备、测试,各项动物实验与神经调控技术的开发,并在Nano Energy、Advanced Science、ACS Nano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多篇关于神经假体与神经调控理论相关论文,其所提出的神经状态扰动理论对由神经电刺激所引起反常疲劳与不稳定性进行了机理解释,并进一步提出了用于实现无反常疲劳的多点交替电刺激方案,该方案是本项目用以实现直接通过神经电刺激稳定驱动肢体的核心技术。

联系方式:hao.wang@siat.ac.cn



赵超(Zhao Chao)

博士,副研究员。入选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C类。2013年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获得理学博士。2014年至2019年通过“香江学者计划”在香港浸会大学环境与生物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博士后工作。主要致力于质谱多组学、质谱成像、芯片-质谱和肿瘤代谢机制研究。已在重要国际学术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Science Bulletin,The Innovation,Current Opinion in Chemical Biology、Analytical Chemistry,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项目包括国自然面上、青年基金、广东省面上基金、深圳市基础研究重点项目、中科院深圳先进院优青项目等,作为主要成员参与2项国自然重大项目。

联系方式:chao.zhao@siat.ac.cn



李芳(Li Fang)

分析化学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深圳市高层次“后备级”人才,深圳市南山区“C类”领航人才。2011年7月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应用化学学士学位;2011年9月至2016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进行硕博连读,主要从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析方法的开发及应用研究;2016年7月至今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主要从事代谢/脂质组学、质谱成像及质谱分析新技术的研究。目前已在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Environmental Pollution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14篇,申请国内发明专利10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各1项,参与8项。

联系方式:fang.li@siat.ac.cn



钟高阔(Zhong Gaokuo)

博士,副研究员。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C 类人才。2018年获湘潭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2014-2017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及台湾交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青年基金及深圳市优秀青年基金等项目。主要从事多功能氧化物材料、柔性电子器件与类脑应用方面的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含共同)发表SCI学术论文14篇,包括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篇、ACS Nano、National Science Review、Nano energy等。

联系方式:gk.zhong@siat.ac.cn



巫建东(Wu Jiandong)

博士,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2005年和2009年分别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学士、硕士学位,2016年获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博士学位,2016-2020年在曼尼托巴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20年加入深圳先进院,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微流控技术、生物传感与检测系统、细胞迁移、器官芯片、免疫系统与肿瘤微环境、体外诊断、AI图像分析等。已在Lab on a Chip, npj Digital Medicine, 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 ACS Sensors等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申请/授权专利6项,其中国际PCT专利4项,多项研究成果在转化中,获高交会优秀产品奖1项。目前主持国自然、广东省、深圳市等各级基础研究项目和企业横向项目共4项,作为科研骨干参与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

联系方式:jd.wu@siat.ac.cn






徐海峰(Xu Haifeng)

徐海峰,博士,副研究员,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团队核心成员。北京大学学士、硕士,德国莱布尼茨固态与材料研究所博士、博后,取得最优等学位(summa cum laude),获莱布尼茨契恩豪斯奖章。研究方向涵盖软体微米机器人和介入手术机器人,涉及机器人的3D纳米光刻加工和自动控制,面向细胞操纵与传感、微创手术以及体内药物递送应用。团队成员背景为生物医学工程、材料和机电。一作/通讯文章:Nature Nanotechnology、ACS Nano、Angewandte Chemie等。主持国家、省、市等各级多个项目。徐海峰为皮牛级微米机器人和精子载药机器人的发明人,研究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中国日报、科技日报、新华社、Science、MIT Technology Review、美国国家广播电视台(NBC news)、每日邮报(Daily Mail)等百余家国际知名媒体报道。详情请百度:徐海峰 深圳先进院。实验室主页:https://www.x-mol.com/groups/haifeng_xu。

联系方式:hf.xu@siat.ac.cn




Olatunji M. Omisore

Omisore obtained his Ph.D. degree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UCAS); courtesy of CAS-TWAS President's fellowship. Currently. He has over eight years of academic and research experience in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intelligent systems, and flexible surgical robotics, biomedical image and signal processing. He is the principal investigator of several research projects fund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Shenzhen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utstanding Youth Innovation Research Fund of SIAT-CAS, and many more as co-investigator. He is a recipient of the 2020 Heidelberg Laureate award for outstanding young scientists in Computer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CAS President's International Fellowship Initiative award, 2019 Excellent International Graduate award of UCAS and SIAT-CAS, second position award for the 2019 World Robotics Competition in Beijing, and student travel award for 2017 ICIT in Canada. He has published more than 40 peer-reviewed articles in top-ranked journals. He is a member of IEEE, ACM, and Nigeria Computer Society.

联系方式:omisore@siat.ac.cn



孙洪岩(Sun Hongyan)

博士,副研究员,深圳市高层次“后备级”人才。2018年6月在湖南大学获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2018年7月至2021年2月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进行博士后工作,主要从事柔性可穿戴力学传感技术研究。目前已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Chemistry of Materials,Applied Surface Science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8篇,申请发明专利7项(授权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光明实验室开放性课题项目。

联系方式:hy.sun@siat.ac.cn



徐臻(Xu Zhen)

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致力于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免疫学研究,阐释了小胶质细胞再殖机制,以此为基础开发了小胶质细胞高效替换模型,并专注于其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领域的应用。近三年在Nature Neuroscience,Cell Reports,Cell Discovery等著名国际科技期刊发表论文5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1篇。申请专利五项,其中PCT专利1项,获批1项,并有一项专利进入企业转化。近三年主持同人工视网膜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和深圳市科创委基础研究项目,并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了科技部国家重点研究计划,广东省粤港联合创新计划,中科院STS等项目。

联系方式:zhen.xu@siat.ac.cn



曹崇景(Cao Chongjing)

博士,副研究员。2019年获得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机器人学博士学位,随后加入医工所微创中心。主要从事软体微创手术器械、软物质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近三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十多篇,其中包括IEEE/ASME Transactions on Mechatronics,Applied Physics Letters, Advanced Materials Technologies等。目前主持国自然青年基金、广东省青年基金、中科院特别研究助理项目。

联系方式:cj.cao@siat.ac.cn



肜新伟(Rong Xinwei)

高级工程师。1992年毕业于桂林电子工业学院,本科学士。1992至2006年,工作于632厂、康柏、霍尼韦尔等;主要负责无线通讯产品的研发生产、仪表计量,开关电源的生产;主持S、X、K波段的多普列安防雷达的设计、半导体微波二极管封装测试,几款安防产品大量销售。2006年加入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负责深圳市射频集成电路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物联网、视频采集处理电路、超宽带UWB、Ku波段基片波导、无线超声探头等项目,等等,电路设计与调试;参与新一代高分辨率人造视网膜项目,负责人体外部分电路设计和天线制作。掌握模拟、微波电路设计、系统设计、EDA软件等。申请发明专利3个(已授权2个),授权1个新型使用专利,论文2篇。

联系方式:xw.rong@siat.ac.cn



谭骁天(TanXiaotian)

博士,副研究员,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2015年获美国纽约大学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学学士,2020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博士。2022年11月加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传感中心。谭骁天长期致力于将新型光学信号转换技术、微型生物分子反应器以及高性能生物分子探针相结合,开发高灵敏度的光微流生物分子传感技术,获取难以被传统技术分析的生物信息。以主要完成人身份开发完成了包括有源微腔生物分子激光,微流控化学发光ELISA在内的多种不同技术架构的生物分子分析技术,并将它们应用在了生命科学及新冠疫情相关研究中。迄今,共在Nature BME, ACS Sensors, Analytical Chemistry, Lab on a Chip,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 25 篇,申请专利4项。
联系方式:xt.tan@siat.ac.cn




生物材料方向


秦岭(Qin Ling)

博士,教授,兼职博导,中心主任。同时也是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矫形外科与创伤学系教授、骨关节肌肉研究实验室主任和骨骼健康及骨质评估中心主任;兼任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香港中文大学深港创新科技研究院(福田)院长、医学院助理院长(内地事务)、医学院李嘉诚健康科学研究所骨科创新生物材料和药物转化医学中心主任。秦岭教授近三十年来致力于骨疾病的诊断、防治和康复,以病因和病生理的基础科研和理论建设为支撑,通过产学研紧密结合研发创新医疗产品并临床转化,他和团队的创新研发和临床转化工作被Nature特刊报道。他通过主编《骨内科学》建立了骨内科理论体系,研究成果在Nat Med、Biomaterials和Engineering等学术期刊发表400余篇,一作和通讯作者143篇(影响因子>10的23篇),中文核心期刊65篇,在NEJM和Lancet发表专家评述;引用1.3万余次,H-index 56。作为主编/副主编在Springer Verlag和人卫等出版专著12部。先后主持香港、国家和国际重大科研项目28项,总金额累计折合人民币一亿一千多万,目前在研经费近八千万;获30项国内/国际专利授权,制定3项相关领域的行业标准,荣获30余项科技奖项;创办J Orthop Transl杂志(JCR一区),兼任6个国际和国内知名期刊的副主编或编委,以及Engineering医用增材制造专刊执行主编。先后入选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美国骨矿盐研究学会、国际骨研联合会和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联合会Fellow。

联系方式:qin@ort.cuhk.edu.hk



赖毓霄(Lai Yuxiao)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广东省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医工所副所长,转化医学研究与发展中心执行主任,广东省生物医用材料增材制造工程实验室主任,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医用增材制造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秘书,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中国3D打印材料及应用发展战略研究”咨询组和国药总局”定制式医疗器械产品法规框架及注册管理要求”咨询组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骨科植入性功能材料的研发和临床转化应用,研究成果在Biomaterials、Bioactive Materials、ACS Nan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杂志发表论文50篇。研究成果“含镁高分子可降解骨修复材料”实现技术产业转化,联合创办中科精诚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品获NMPA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认定已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科技创新合作项目、科技部“863”青年科学家项目,中科院创新交叉团队、以及广东省和深圳市等项目。荣获中国专利奖银奖,广东医学科技奖、深圳市技术发明奖和日内瓦发明奖等多个奖项。

联系方式:yx.lai@siat.ac.cn



杜学敏(Du Xuemin)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广东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深圳市“孔雀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智能医用材料与器械研究中心主任。入选国际仿生工程学会青年委员、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微纳执行器与微系统分会理事、中国复合材料学会智能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被遴选为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旗下Nanoscale期刊2021年度EmergingInvestigators;2012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并同时获得中国科技大学与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学位,于2013年加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主要从事智能高分子材料与医用器械研究。近年来,基于该方向以负责人身份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课题、国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余项,相关成果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含共同)代表性论文发表于Cell姊妹刊Matter、Science合作期刊Research、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National Science Review等期刊,申请国内发明专利40余项,PCT10项,已获授权专利20项。此外,还受邀担任Wiley旗下Advanced Intelligent Systems,及IET Nanodielectrics期刊客座编辑;长期担任Matter、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ngewandte Chemie、JACS、Nano Letters等20余个国际知名期刊审稿人,并于2017年被RSC评为“Top 10 Outstanding Reviewer for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

联系方式:xm.du@siat.ac.cn



张鹏(Zhang Peng)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深圳市孔雀计划B类人才;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科研处副处长,国际华人骨研学会终身会员; 中华医学会骨科青年医师论坛骨科基础学组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足踝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矫形与创伤协会(SICOT)基础学会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骨伤科分会基础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深圳市医学会第一届关节外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本科和硕士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师从我国著名骨科专家戴尅戎院士,主要从事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发病机理和治疗的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后研究期间获得中国博士后基金第 44 批一等资助;而后进入香港中文大学骨创伤系从事骨关节炎症发病机理的相关实验研究。近年来主持(或参与)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及地方项目十余项;已在《Arthritis & Rheumatology》, 《Advanced materials》, 《Lancet》,《NEJM》,《Biomaterials》,《Nano-Micro Letter》等期刊发表关于骨关节炎症治疗的各类文章40余篇,发表论文被权威杂志《Nature Review Immunology》,《Nature Review Rheumatology》引用;参编著作3部,申请专利15项,授权7项。为《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nslation》(SCI 期刊2021IF= 5.193)编委;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及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被评为《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杂志(2021IF=25.394)2009年优秀审稿人,获得2019年产学研合作创新奖、第二十一届中国专利奖银奖(本人排序5/5)、2020年度深圳市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本人排序4/6)、第二届广东医学科技奖(本人排序3/11)、202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本人排序1/6)。

联系方式:peng.zhang@siat.ac.cn



盛宗海(Sheng Zonghai)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主要从事分子影像与分子探针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面上、青年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合作重点专项等,以通讯/第一作者在Angew. Chem.-Int. Edit., Adv.Mater,ACS Nano,Adv. Fun. Mater., Mater. Horiz.等SCI期刊发表论文27篇 (10篇IF>10),文章总引3793次 (h index=32),4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用论文。申请发明专利24项,授权16项。成果先后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深圳市科学技术二等奖,2014年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

联系方式:zh.sheng@siat.ac.cn



王新峦(Wang Xinluan)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深圳市高层次领军人才。2008年获得沈阳药科大学(天然)药物化学博士,之后在香港中文大学骨科进行博士后研究,2011年入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主要研究领域为中药防治骨关节肌肉等老龄化相关退行性疾病的研究,包括治疗骨质疏松、骨关节炎、少肌症和骨坏死的分子机制和潜在作用靶点发掘;以及新型含药骨/软骨修复材料研发、骨/软骨再生与转化。至今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科技创新合作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深圳市基础研究和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国药集团、步长集团、安济盛等企业委托的中药及创新药物研发等项目,获企业委托横向资金近千万;并作为核心骨干完成中欧国际合作项目、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和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在Biomaterials,Journal of Bone and Mineral Research和Bone等期刊发表SCl论文120余篇。申请国家及国际发明专利27项,授权12项,技术转化1项。作为完成人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推广类)二等奖、国家发明专利银奖和优秀奖,深圳市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华医学会骨科基础青年研究三等奖。

联系方式:xl.wang@siat.ac.cn



宋冰(Song Bing)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全职特聘教授,转化医学研究与发展中心副主任。曾任英国皇家学会研究员,卡迪夫大学终身教授/副院长。英国阿伯丁大学医学博士,常年致力于生理性电、磁电调控干细胞命运与组织再生研究。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欧洲研究理事会FP7项目(申请人是该年度FP7在生命科学领域授予的唯一华人科学家),并以首席科学家身份获得Wellcome Trust,英国皇家学会,英国文化协会等基金会的多项科研经费支持。研究成果发表在包括Lancet,Nature,PNAS,JCI等国际高影响力杂志。          

联系方式:bing.song@siat.ac.cn



郭佳佳(Guo Jiajia)

博士、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B类,广东省教育厅优秀青年创新人才,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长期从事纳米生物光子学和单分子荧光技术(单分子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单分子荧光时间相关光谱、荧光寿命成像)的开发及其在重大疾病精准诊疗中应用的研究。2008-2015年吉林大学学士、硕士;2015-2019年法国巴黎萨克雷大学博士;2019-202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博士后。曾参与多项法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欧盟2020地平线计划、欧盟第七框架、美国能源部(DOE)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等研究项目。2021年10月加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广东省教育厅青年创新人才项目、参与深圳市科创委重点研究计划等。现已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CS Nano、Nano Letters、Analytical Chemistry、 JPCL、 Small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累计被引1400余次,h-index 为22。

联系方式:jiajia.guo@siat.ac.cn



丁振(Ding Zhen)

博士,副研究员。2012年获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学位,2017年底至今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工作。主要从事4D打印,3D打印(包括聚合物、金属和陶瓷),功能材料与器件(包括软机器人)等方面的研究。在领域内发表SCI论文30余篇,包括2篇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一篇以第一作者完成,Science网站首页以图片形式重点报道;一篇以共同通讯作者完成)。其开创的直接4D打印方法受到了包括Scientific American 和Discovery Channel 等媒体的专题报道,单篇文章(Science advances 2017)引用次数超过300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深圳市基础研究-重点项目等。

联系方式:zhen.ding@siat.ac.cn



成文翔(Cheng Wenxiang)

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多年来致力于中药治疗炎性骨病的药效以及药理作用机制研究,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深圳市基础研究等科研项目,并作为项目核心成员参与并执行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省、市级及院-企合作横向项目。主要研究成果在药学、生物材料和骨科等领域的国际期刊上发表,累计发表SCI论文30余篇,申请专利10余项;作为完成人获得广东省技术发明二等奖。同时具有产业化工作经验,熟悉GLS/GLP标准实验室的建立,以及相关质量体系标准ISO9001的认证工作,担任国家注册审核员。

联系方式:wx.cheng@siat.ac.cn



刘倩(Liu Qian)

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2012-2020年分别在英国卡迪夫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从事博士后、助理研究员、荣誉研究员和访问副研究员工作。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卒中、阿尔茨海默症、脑外伤等中枢神经损伤与再生修复机制,基于电刺激的干细胞命运调控,经颅电刺激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与再生机制等。主持并参与多项国家和省级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研究计划、美国NIH和欧盟ERC科研项目、深圳市国际合作项目等,发表研究成果SCI论文30余篇。

联系方式:liuqian@siat.ac.cn



王言(Wang Yan)

博士,副研究员、博导。2014年12月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医学专业,后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药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利用生物信息学和化学信息学,开发和优化药物筛选模型,进而开展现有药物的药效学再评价、毒副作用机制和预警研究,以及现有药物的二次开发研究。曾开发10个基于靶点的药物筛选平台,其中包括首个针对 HCMV terminase 的药物评价筛选平台,获得 NIH资助 300 万美元开发 HCMV terminase 抑制剂。因发现抗病毒药物体内分布在其抗SARS-CoV-2病毒治疗中的关键作用而获得中科院2020抗疫亮点工作。在药物筛选领域发表 SCI 文章 40余篇,i10指数25。作为主要执行人完成了美国NIH项目、香港卫生署项目等多个药物研究项目。回国后主持国家自然科技基金、广东省自然科技基金和高水平医院登峰计划以及深圳市科创委项目。现为国家自然科技基金药学/中药学评审专家、广东省自然科技基金药学/中药学评审专家,深圳市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

联系方式:yan.wang@siat.ac.cn



张卫(Zhang Wei)

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深圳市孔雀计划B类人才。毕业于中山大学,获化学专业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分别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和新加坡国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新型生物材料和纳米药物的研发及临床转化工作,包括多功能生物活性材料、3D打印仿生制造技术、多功能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医学影像引导的精准治疗等。已在Chem Soc Rev、ACS Nano、Biomaterials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30余篇,他引1500余次。申请中国发明专利或PCT专利10余项。<Materials>杂志编委,Biomaterials等多个期刊审稿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科院深圳先进院优秀青年创新基金等项目,作为骨干成员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中科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等。

联系方式:zhang.wei@siat.ac.cn



赵启龙(Zhao Qilong)

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入选中科院博士后国际交流引进计划、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海外青年人才引进计划和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2010年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2016年博士毕业于香港大学,2016年9月加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从事生物材料和组织工程研究。研究成果以第一/通讯作者(含共同)发表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Small、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Acta Biomaterialia、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Lab on a Chip、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C等高水平期刊上,受邀撰写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和Elsevier出版的英文专著章节4章。自2018年起担任香港研资局(RGC)优配研究金(General Research Fund)项目评审专家,并长期担任Acta Biomaterialia、Materials Letters、Bioactive Materials等诸多生物材料领域国际著名SCI期刊审稿人。

联系方式:ql.zhao@siat.ac.cn




高笃阳(Gao Duyang)

博士,副研究员,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2011年获得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2018年获得澳门大学博士学位。2018年博士毕业后加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至今。主要研究方向:分子影像探针的合成及其生物医学应用。主持完成中国博士后面上项目1项,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近三年以第一及共同第一作者在Biomaterials, Theranostics, Nanoscale Horizons,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等杂志发表SCI论文9篇。

联系方式:dy.gao@siat.ac.cn



白雪岭(Bai Xueling)

博士,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南山区领航人才。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专家,深圳创新委评审专家。国际华人骨研协会会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骨科创新与转化专业委员会数字骨科组委员、SICOT中国部数字骨科学会广东省分会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学会医用增材制造专委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委员、广东省转化医学学会会员、深圳市医学会关节外科青年委员会委员、深圳市保健科技学会骨质酥松专业委员会委员等。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nslation、Computer Methods in Biomechanics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Clinical Biomechanics、Engineering、医用生物力学等期刊审稿专家。白雪岭博士主持/参加国家、地区15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申请专利25项,撰写科学专著2部,获2021年度广东省技术发明二等奖“3D打印个性化骨缺损修复植入体关键技术与临床应用”。研究方向:骨科生物力学与器械;3D打印技术在医疗领域应用。

联系方式:xl.bai@siat.ac.cn



胡德红(Hu Dehong)

高级工程师,深圳市后备人才。2008年7月硕士毕业后加入深圳先进院,2008-2010年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任研究助理一职,2010-2015年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任助理研究员一职,2015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研究领域为分子影像探针、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主持科研项目5项,包括国自然青年项目1项和面上项目1项,深圳市基础研究项目2项,先进院优秀青年创新基金1项。已发表SCI论文34篇,共计引用1114次,h-index=13。申请发明专利29项,授权24项。

联系方式:dh.hu@siat.ac.cn


邓卡(Deng Ka)

博士,高级工程师。2020年认定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2018年至今在先进院医工所传感中心工作,从事机器人控制与接口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并探索机器人与分析仪器的集成技术以及在实验室操作中的应用,与微流控专家及分析化学家等合作,开发了纳升级移液机器人与自动活体表面采样技术等,并在Lab on Chip、iScience及Robotics and Autonomous Systems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联系方式:ka.deng@siat.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