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单元

保罗.C.劳特伯生物医学成像研究中心保罗 劳特伯(1929-2007),美国化学家,被誉为“磁共振成像之父”。他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于美国凯斯西储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62年于匹兹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劳特伯于1971年首次提出利用不均匀磁场标记磁共振信号的空间坐标来成像并于1973年获得第一个磁共振成像实验结果,这就是后来我们熟知的磁共振成像技术。他也因此被授予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了激励中国发展医学影像技术,劳特伯教授将获得的诺贝尔奖牌和奖章赠送给中国科学院先进技术研究院。同年,以其命名的劳特伯生物医学成像研究中心成立,中心创始人为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梁志培教授。劳特伯生物医学成像研究中心致力于建立一个国际化一流水平的研究单元,推动生物医疗成像技术创新、系统和装备研发及生物医学应用。  

 


            
  

医疗机器人与微创手术器械研究中心成立于2007年8月,在两任首席科学家、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杨广中教授和美国斯坦福大学邢磊教授的指导下,在管理团队和研发骨干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形成了围绕医疗机器人、医学人工智能和穿戴式主动健康进行原始创新和转化研究、突出工程任务协同攻关和工程教育能力建设的特色。微创中心的学科方向集中在健康信息学,研究领域涉及影像引导治疗和人体传感器网络。      

               


医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成立于20185月,以临床需求为导向,聚焦人工智能发展前沿,突破医学影像瓶颈,开发颠覆性技术,实现从生物医学成像到医学影像处理与分析、到辅助诊断及预后风险管理的全链条智能化研究,加速传统医疗向智能医疗的升级,满足医疗健康产业需求和人民大众健康需求。专业领域为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生物医学成像、医学影像分析与处理、影像组学与基因组学、计算机辅助诊断等  

    

    
  

转化医学研究与发展中心:转化医学研究与发展中心是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与香港中文大学密切合作基础上建立的研究单元,其宗旨是推动转化医学研究和发展。转化医学研究与发展中心以骨科相关疾患诊疗的转化性研究为重点,研究内容涉及医学各个学科,旨在架起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之间的桥梁。本中心研究范围主要涉及生命科学、医学、材料学、力学等专业领域,致力于骨科康复产品和技术在临床应用方面的转化研究。当前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1、生物活性可降解骨修复材料;2、中药防治骨疾病的基础及转化研究;3、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制、治疗及相关转化研究;4、肌腱韧带损伤、修复、愈合和再生;5、骨科生物力学和临床使用器械研发            

  

  

生物医学光学与分子影像研究中心:生物医学光学与分子影像研究中心成立于2012年4月,是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下属以生物医学光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研究单元。该中心以国际前沿的光学和分子影像理论为基础,以重大生物医学科学问题为导向,研发具有临床实用价值的光学与分子影像技术,研制一系列针对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光学成像系统与核心部件和分子探针,为我国实现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战略规划奠定技术基础,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贡献力量。

  


  

智能医用材料与器械研究中心:智能医用材料与器械研究中心是医工所蓬勃发展的新研究单元,致力于智能医用材料(如光子晶体,水凝胶,形状记忆、自愈合高分子等)、生物(组织工程与神经调控)界面、智能穿戴与植入器械(微型机器人、组织工程支架、神经电子)等方向研究。现有研究员与副研究员各 1 名,4名博士后,9 名硕士 / 博士研究生。近年来,中心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等各类项目 10 余项。 

         
    

仿生触觉与智能传感研究中心依托于广东省创新团队“新型高灵敏度柔性仿生触觉传感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成立,中心旨在瞄准国际前沿,发展世界领先的柔性传感及微流控技术,并与机器人及人工智能相结合,开发应用于医疗健康、智能服务、人机接口等不同需求的生物医学器件与系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触觉传感,先进材料,人工智能,智能自动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