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  闻

深圳先进院2018年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获批数跻身中科院及深圳前列

时间:2018-08-17  来源:发展处文宣办 文本大小:【 |  | 】  【打印

  816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了2018年集中申报期的项目评审结果(仍有部分项目尚在评审中)。其中,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获批资助项目总数创历史新高,包括2位“优青”在内共有90项获批,资助总经费达4341万元,获批项目数位列中科院研究院所第四;“优青”获批数居中科院研究院所并列第六、深圳第一。 

  近年来,深圳先进院积极布局前沿学科领域,持续发挥学科交叉、集成创新优势,主动发力冲击国际科技前沿,取得多项突破。 

  在国自然申请过程中,深圳先进院积极动员部署,各研究所高度重视并积极响应。与去年同期集中申报项目的评审结果相比,获批项目数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由去年的69项增至90项,增幅达30%,资助总经费由去年的3139万元增至4341万元,增幅达38% 

  分析显示,2018年深圳先进院获国自然资助的代表性项目包括“优青”2项、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 

  深圳先进院2人获优青资助 获批数居深圳第一 

  据介绍,本年度深圳共有5名科研人员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其中深圳先进院共有2人获得“优青”资助,获批数居中科院研究院所并列第六、深圳第一。他们分别是深圳先进院集成所功能薄膜材料中心唐永炳研究员、医工所生物医学光学与分子影像研究室郑炜研究员。 

  其中,唐永炳研究员主要从事新型储能器件及其关键材料研究,累计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近3年以第一单位通讯作者在《自然·化学》《先进材料》《先进能源材料》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他引超过3000次,8篇入选ESI“高被引用论文”,H因子32;申请专利257项,包括发明专利165项,美国、欧盟等专利10项,PCT国际专利28项;已授权专利42项,基于新型电池技术,团队成功完成技术转移孵化。 

  郑炜研究员主要从事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研制大深度、超分辨光学显微成像系统,使超分辨成像深度提升近百倍,达到250微米,成果以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发表在2017年《自然·方法》上,已累计发表论文50余篇,被美国《科学》等期刊引用总计超过590次,申请发明专利14项,已授权10项,在血液、血管追踪、肿瘤无创诊断以及新陈代谢光学表征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部分成果实现转移转化。 

  影像中心“花开并蒂” 2项目获批重大仪器和重点项目 

  深圳先进院医工所劳特伯生物医学成像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影像中心”)同时获得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和国自然重点项目支持。 

  其中,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鼓励和培育具有原创性思想的科研仪器研制,为科学研究提供更新颖的手段和工具,今年全国共有86个项目获批,项目负责人、影像中心马腾研究员的“用于胰胆管病变研究的多模态声光融合内窥成像系统”项目位列其中之一。项目拟研制一台高分辨、大视野、特异性强的胰胆管专用声光融合内窥成像仪器,该仪器将新型超声与光学成像技术融为一体,并将从结构-功能-分子多角度全方位地对有“癌中之王”之称的胰腺癌这一恶性疾病开展科学研究,为探索其发生发展机制,以及实现其临床早期诊断和有效预后评估提供崭新的工具。马腾主要从事医学超声换能器开发、多功能超声诊疗技术开发以及多模态医学成像系统开发等研究。 

  今年,国自然重点项目的审批体现优先发展领域,激励科学家着眼长远、系统解决重要科学问题。其中,项目负责人、影像中心刘新研究员的“脑卒中相关血管床粥样硬化斑块的快速磁共振成像及智能诊断研究”项目获得资助。项目拟开展用于缺血性脑卒中血管斑块的快速磁共振成像及智能诊断研究,实现斑块易损性的快速准确定量智能诊断新技术,为脑卒中风险评估预测提供新工具。刘新主要从事磁共振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研究,已在《放射学杂志》《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