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SAHAM·2019 “标准化、自动化与高通量分析技术在微生物组大科学计划中的应用”

研讨会在深圳先进院顺利召开

时间:2019-05-30  来源:合成所(筹) 张鑫卉 文本大小:【 |  | 】  【打印

  527日,为期两天的SAHAM·2019“标准化、自动化与高通量分析技术在微生物组大科学计划中的应用”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顺利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国屏,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玉芬,美国科学院院士Margaret Mcfall-Ngai,国际人类微生物组联盟(IHMC)主席Francisco Guarner300余名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共同探讨深圳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下简称大设施)的设计和建设。此外,国际人类微生物组联盟在会上倡议发起“国际微生物组大科学计划”(以下简称大科学计划),并讨论如何利用深圳大设施开展大科学计划。

  研讨会由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深圳市科协)主办,深圳先进院承办。深圳市科协主席蒋宇扬出席会议并表示,研讨会的召开对于深圳市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大设施建成后将催生出全新的产业链。深圳先进院院长樊建平在致辞中表示,微生物组技术将颠覆现代医学对健康本质的认识,创新药物研发,有力推动大健康产业的发展。

  研讨会以报告和座谈的方式进行,来自国内外的学者就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研究进展进行了分享与交流,并对现场提出的问题一一作答。

  会上, 国际人类微生物组联盟在大会上倡议发起“国际微生物组大科学计划”,拟对全球100万人的微生物组进行DNA测序,以发展人体健康个性化测量的大数据技术。与会专家就大科学计划落地深圳,大设施在大科学计划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由深圳市政府投资、深圳先进院牵头筹建的全球首个合成生物大设施可以为大科学计划提供研究体量庞大、内容广泛,机械自动化的研究平台。

  深圳合成生物创新研究院院长、大设施首席科学家刘陈立研究员表示,建立统一的实验标准,快速处理数据对大科学计划的实施至关重要。“大设施能够将实验过程‘生产线’流水化,达到标准化、自动化、高通量的分析运作,将有效助力大科学计划。”

  利用大设施推进大科学计划,将有助于推动建立国际健康参照微生物组数据库和样品库,特别针对代谢类疾病、肿瘤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建立微生物组特征数据集,从而精确判定疾病状态,对预防和发现疾病早期症状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也将进一步促进形成新的国际健康标准和测量技术规范。

  借此大会,深圳市合成生物创新研究院宣布正式成立合成微生物组中心,计划将研究对象由单一微生物扩展到多种不同微生物构成的复杂系统,利用合成生物学的工具,构建具有可控功能和稳定性的微生物菌群,通过对微生物组的设计与精准调控来解决人体健康的重要问题。中心主任戴磊研究员表示,中心将形成完善的创新生态,在合成生物学与微生物组学的交叉领域进行原创性研究,推动人工合成菌群在医学临床、工农业生产等领域的应用。

  

大会合影

合成微生物组学研究中心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