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人民日报 | 深圳先进院:以创新之姿,为新型工业化赋能造势

时间:2022-11-04  来源:人民日报 文本大小:【 |  | 】  【打印

  编者按:10月28日,人民日报以“ 深圳先进院:以创新之姿,为新型工业化赋能造势”对我院在科技、教育和人才等方面的创新实践做了综述报道。原文链接: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6905198/6767647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在深圳这片创新的热土上,作为中国科学院、深圳市人民政府、香港中文大学三方共建的新型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自2006年9月22日正式成立起,“创新”就成为了它发展的底色。一直以来,为创新而生的深圳先进院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推动行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结出了累累硕果,已经从一个新型科研机构成长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十六年来,践行着“工业研究院”使命的深圳先进院始终坚持前瞻布局,着力建立新工业,为我国经济发展准备未来核心技术,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平均每两年新建一个研究所,从早期的集成技术一个研究所,发展到现在的生物医学工程、数字、生物医药、脑科学、合成生物学、材料、碳中和等八个研究所;始终聚焦产业痛点,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问题,为我国现代化产业发展塑造新动能新优势,成功研制了我国首型3T人体磁共振成像设备并实现了产业化、国际首度成功建立黑磷晶体单管千克制备工艺并实现黑磷金属催化剂百吨级工业应用等;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从早期构建“研学产资”四位一体的微创新体系,到如今独创科学与产业一体设计、一体推进的“蝴蝶模式”。

  可以说,创新的“基因”已经深深融入深圳先进院的发展之中。

  瞄准未来核心技术,前瞻布局前沿方向,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突飞猛进,我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在新形势下,谁能开辟更多新领域新赛道,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谁就能赢得发展的主动权,确保发展的高质量和持续性。

  十六年来,深圳先进院始终瞄准国家和“双区”建设的重大战略需求,着力融合信息技术(IT)和生物技术(BT),不断抢占科技发展的制高点。

  比如,扫地机器人、智能语音机器人等当下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但在十几年前的我国,“机器人”一词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还只是一个存在于书本上的概念。而那时,深圳先进院就已经以前瞻性的眼光从源头布局机器人领域,开展集成创新与应用示范。在2006年的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以下简称“高交会”)上,深圳先进院以“深圳有了国家队”为主题,展示了当时最先进的机器人和新材料。2007年,深圳先进院又在高交会上承办了国内首次机器人专展,并延续至今。如今,深圳市的机器人年产值已超过 1000 亿元。

  实际上,深圳先进院十几年来一直都坚持以创新为内驱动力,不断布局前沿领域。

  比如,美国在2021年的《创新与竞争法案》中列为关键竞争技术之一的合成生物学,深圳先进院早在2017年就布局这一新赛道,成立了合成生物学研究所。至今,该研究所在生物功能分子合成进化、基因线路设计原理、酵母染色体合成、天然产物合成、微生物组合成等前沿项目上已达到了与国际先进水平并跑的层次,代表性成果刊登于Nature、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等顶尖期刊。

  目前,深圳先进院已汇聚了一批国内外合成生物学领域的领军科学家和青年骨干,形成了一支超800人的全球最大的合成生物学研究团队。

  在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光明科学城,深圳先进院牵头建设了全球最大的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同时,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深圳理工大学(筹,以下简称“深理工”)合成生物学院、深圳先进院合成生物天使基金(暂定名)等也相继落地,初步形成了“科研+设施+学院+产业中心+资本”五位一体模式,原始创新催生“沿途下蛋”孵化了40余家企业,深圳合成生物产业集聚已形成一定规模,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在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创新发展。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先进院首创的“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被国家发改委写入“推广深圳经验47条”文件中。

  如今,除了合成生物学,深圳先进院还在半导体、智能机器人、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大健康、海洋以及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等新领域新赛道进行了布局和探索。

  聚焦产业痛点,突破核心技术,为现代化产业发展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深圳先进院自创建伊始,就积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不断进行核心技术攻关,助力科技自立自强,赋能相关产业发展。

  以高端医疗器械为例。针对我国高端医疗设备严重依赖进口、创新乏力的困境,深圳先进院生物医学成像团队自2010年起就迎难而上,努力攻关“卡脖子”难题,破除技术壁垒,与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完成“高场磁共振医学影像设备自主研制与产业化”项目,一举填补了我国在高场磁共振整机制造方面的长期空白。该项目也荣获了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使深圳先进院实现了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

  近期,该团队还成功研制了国际首创的5T超高场人体全身磁共振成像系统,并于今年8月获得国家医疗器械注册(NMPA)审批,成为国际上率先突破的超高场人体全身功能磁共振成像产品。

  医疗器械国产化任重道远,先进院团队始终冲锋在前。2020年4月,工信部批复组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创中心”),中心由中科院深圳先进院、迈瑞医疗、联影医疗作为牵头单位,聚焦医学影像、体外诊断、医用材料与植入器械、先进治疗、康复与健康信息五大研究方向,坚持以产业导向开展重大技术攻关。国创中心已组建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团队近200人,并完成2万平方米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实现了价值2亿元的科研设备开放共享。

  从科研项目到成果产业化、再到牵头国创中心的建设,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深圳先进院助力我国实现了与国际先进技术的并跑和部分领跑,而这只是深圳先进院在加快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一个缩影。十几年来,类似这样的突破,深圳先进院还有很多。

  比如,首次合成纳米人工红细胞和纳米仿生光敏剂,实现了肿瘤可视化精准诊疗;自主研发超薄芯片、临时键合胶材料,替代了美国进口;自主研发高速三维成像技术,绘制出迄今最高精度猕猴三维脑图谱;世界首创全新高效、低成本新型双离子电池等。

  据统计,深圳先进院累计发表论文超1.4万篇;累计申请专利超1.3万件,PCT专利连续两年排名全球科教机构第一;累计承担项目经费超140亿元;先后与上千家企业签订了超15亿元的工业委托合同;累计孵化1500余家企业,其中估值5亿元以上代表性企业37家。

  围绕“建设一流的工业研究院”的使命和愿景,深圳先进院始终聚焦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时代要求,不仅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融通发展,也在产业化方面进行了多项有益探索。比如,建造了支撑科研成果在产业化和成果转化中渡过“死亡之谷”的加速与保障模式,先后与华为、美的、商汤、中广核等龙头企业共建200余个联合实验室;坚持“创新引领,跨界织网”的集群建设理念,筹划组建了深圳市合成生物学协会、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产业联盟等20多家行业联盟协会,有效推动了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我国现代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塑造了新优势。

  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独创“蝴蝶模式”这一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秉承“全球揽才、人才强院”发展理念的深圳先进院,自成立之日起就一直把“人才一流”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并在创新实践中不断完善“引才、留才、育才”的新型路径。十六年来,深圳先进院坚持把人才培养放到显著位置、给人才以自由的成长空间、对人才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给予有力的支撑保障从未改变,如此才成就了今天高端人才聚集的新高地:拥有海内外全职院士13人,获中国政府友谊奖获3人;国家级人才超140人,杰青、优青共38人,中科院和省市级人才超1000人次,海归超900人,平均年龄33岁……

  长期以来,深圳先进院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早期构建了独具新型科研机构特色的“研学产资”四位一体的微创新体系,在产业合作、科技服务、成果孵化等探索中释放科研力量,迸发创新活力,形成学科交叉、集成创新优势;如今又率先探索了独具特色的“0—1—10—∞”的“蝴蝶模式”,不仅更加强化了人才的引领驱动作用,而且在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方面也将投入更大力量。

  具体来说,“蝴蝶模式”就是以新型研究型大学为“蝶头”,以基础研究机构为“蝶胸”,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为“蝶腹”,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为左右“蝶翅”,跨界整合,融通重构,突出“0—1”的原始创新,助力“1—10”的成果转化,驱动“10—∞”的能级跃升,通过汇聚各方要素,打造全链条创新生态体系,构建“五引”能力(人才引企、科研成果引企、仪器设备引企、资金引企、政策引企),实现科学与产业一体设计、一体推进。

  其中,新型研究型大学就是正在以高起点、高标准快速建设的具有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特色的深理工。未来,深理工将通过建立学院、书院、研究院“三院一体”的育人组织架构,形成“文化素养、关键能力、知识体系”三维人才培养体系,并建立“导师制”“个性化”的特色学业支持体系,着力培养兼具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梦想的国际化、创新型、复合型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深理工与南方科技大学首届33名联合培养硕士生实现100%升学就业,让被称为四大“天坑”专业的“生化环材”学生成了“香饽饽”,人才培养成效初现。另外,深圳先进院和深理工今年的238名毕业学子中,近半数进入了世界500强企业就职,人均5项学术成果。

  未来,在“蝴蝶模式”这一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的作用下,必将实现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要素顺畅流动、创新资源高效配置,为原始创新策源、关键技术突破、高水平人才培育、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聚变反应提供内核动力,促使深圳先进院成为更加强大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