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晶报》: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在光明启动建设

时间:2020-11-23  来源:《晶报》 文本大小:【 |  | 】  【打印

  

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效果图)

 

  11月20日上午,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在光明区正式启动开工建设

  晶报记者 柯季/文 图片由光明区委宣传部提供

  11月20日上午,自筹建以来就备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暂定名,简称“中科院深理工”)在光明区正式启动开工建设,此举标志着学校筹建工作再次迈出新的坚实步伐,校园建设已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

  中国科学院携手深圳市,共同依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科教基础,整合中国科学院粤港澳大湾区的科研力量,建设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以下简称中科院深理工)。这是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后,中科院在国内设立的第四所大学,也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圳在高等教育建设上先行示范的有力尝试。

  今年10月,中科院深理工确定选址光明科学城,总建筑面积达56万平方米。位于光明区内滨海明珠工业园的9.5万平方米作为中科院深理工的过渡校区,预计将于2021年上半年投入使用。

  启动建设—— 

  学校位于光明区新湖街道,占地面积810亩

  预计2023年底达到交付使用条件

  晶报记者从现场了解到,中科院深理工选址光明科学城,具体位于光明区新湖街道新羌社区及圳美社区交界处,占地面积810亩,总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工程预计2022年10月实现主体封顶,力争2023年底达到交付使用条件。

  此前,为满足筹建期间的教学与科研需求,保障良好的教学环境,光明区政府主动作为,将辖区滨海明珠工业园9.5万平方米用地改造为中科院深理工过渡校区,预计于明年上半年投入使用。

  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指出,中国科学院与深圳市人民政府依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作共建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是服务国家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具体举措,也是中国科学院与深圳市深化合作的新标志。

  他希望,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紧紧围绕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促进更多一流科研成果落地转化,为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在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为深圳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作出应有贡献。

   春华秋实—— 

  十四载铸就新起点

  “过去深圳是经济特区,现在定位是先行示范区,这就意味着不仅仅是经济要先行,而是对多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高等教育就要走出新路,要与国际一流大学接轨,要为我国人才培养链条提供新的解题方法。”中科院深理工筹备办主任、深圳先进院院长樊建平在参加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时表示,“中科院深理工不是从零开始,是有‘根’有‘魂’的,它是在深圳先进院14年的体制机制和研学产资的成果上‘长’出来的,二者是深度融合的关系。”

  深圳先进院作为深圳首个科研“国家队”,历经14年的发展,已经打造出科研、教育、产业、资本“四位一体”的“微创新体系”,用亮眼的成绩向社会诠释了一个新型科研机构的创新之路。

  深圳先进院不仅做源头创新的“生力军”、产业发展的“加速器”,更致力于成为培育创新科技人才的“乐土”。

  据了解,深圳先进院2020年度国家自然基金新增杰青一位,新增优青人数深圳第一,博士后科学基金获批人数连续五年蝉联全国科研院所第一。目前,深圳先进院汇聚735位海归、428位研究生导师,培养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825位博士后、9000余名研究生,9个研究平台、近百个实验室,累计输出人才1.3万名。这份亮眼的“成绩单”,是深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在科技创新上先行示范的有力印证,也为建设中科院深理工提供了坚实的后备力量。

   蓄势待发—— 

  学校设六大学科、“三院一体”

  深圳需要一所什么样的大学?中科院深理工如何“先行先试”?

  对此,樊建平表示,“我们将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大学人力资源体系,建设有利于‘0-1’发明发现的科研环境,与产业无缝接轨的创新创业环境。通过建立‘三院一体’人才培养体系,打破专业、年级、背景的限制,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和专业训练,培养有产业意识的科学家、有科研意识的企业家。”

  据悉,在学科设置上,中科院深理工瞄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新兴产业,围绕“新基建”重点领域,布局合成生物学、脑科学、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药等六大优势学科领域。首批开设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药学5个专业,相应设立工程生物、生命健康、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药学等六大学院和合成生物学、脑科学、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工程、先进电子封装材料、生物医药等六大研究院。预计到2025年形成涵盖理、工、医、管等门类的学科体系。

  此外,中科院深理工将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建立学院、书院、研究院“三院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主要负责教育及部分基础研究;书院侧重学生创业意识人格培养,兼顾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立体培育“全人格”学生;研究院则以科研为重,引领科技创新发展新路径。

  湾区启航—— 

  建设高水平一流研究型大学

  随着中科院深理工在光明破土动工,学校建设国际一流研究型大学的蓝图正徐徐展开。

  据了解,中科院深理工目前全职教职人员均具备博士学历,其中60%具有海外经历,拥有包括中国和发达国家院士6人、国家杰青10人,依托深圳先进院获批国家、省市级人才计划总计1200人次,并“整团队成建制”引进32支创新团队,建设2个诺奖实验室。

  基于“三院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中科院深理工将打造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粤港澳合作及国际化办学三大特色。在科教融合方面,以一流的科研机构支撑拔尖人才培养,注重学科交叉与集成创新,贯通E(工程)—T(技术)—S(科学)创新发展路径;在产教融合方面,构建“-1-0-1-N”的全链条培养体系,构建大学与企业双向流动机制,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管理基础、创业基因”的复合型人才;在粤港澳合作与国际化方面,面向国内外引进高水平、国际化的教师队伍,提升国际化教学水平,计划引进30%的国际师资,20%的国际学生队伍,设立国际化课程体系,与国际一流高校密切合作。

  践行“知行合一,理德正行”的育人理念,中科院深理工将持续瞄准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面向未来科技与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理工为基,科学引领,培育兼具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梦想的国际化、创新型、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公办高校的建设路径,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标杆性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

  “中科院深理工将办成一所中国最开放的大学、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大学和产业结合最紧密的大学。我们希望那些想成为世界一流科学家的青年、想成为商业领袖的青年,选择我们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樊建平如是说。

  (原载于《晶报》2020年11月23日A07版)http://jb.sznews.com/PC/layout/202011/23/node_A07.html#content_951739 

 

报道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