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队伍

网站PI介绍

时间:2020-03-13  来源: 文本大小:【 |  | 】  【打印

正研究员

郑海荣(Zheng Hairong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医工所所长、Paul C. Lauterbur生物医学成像中心主任。2000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获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医学成像技术与系统、信息技术与理论方法在医学成像中的应用。担任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主任、中科院健康信息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承担国家973项目(首席)、国家重大科研仪器专项等科研项目。发表论文160余篇,授权专利100余项,一批专利技术实现产业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陈嘉庚青年科学奖、何梁何利青年科技创新奖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获得者。 

联系方式:hr.zheng@siat.ac.cn

刘新(Liu Xin,研究员、博士导师。198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专业,从事临床放射诊断工作15年。2006 年获解放军总医院研究生院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博士学位,同年赴美国西北大学磁共振成像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2008年底加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目前担任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副所长、生物医学成像中心执行主任、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副主任和总经理、广东省磁共振成像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磁共振成像新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主持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国际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科学仪器等重大科研项目,发表包括Radiology在内的国际核心期刊近100篇,拥有国内国际的发明专利60余项。在高分辨快速脑卒中血管斑块成像、心脏实时电影成像、全身脂肪定量成像等方面取得国际领先技术突破,相关成果获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专利优秀奖。目前担任中国医疗装备学会磁共振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学会放射分会人工智能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兼职。

联系方式:xin.liu@siat.ac.cn

梁栋(Liang Dong),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深圳市“鹏城学者” 长期特聘教授,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所长助理、劳特伯生物医学成像研究中心副主任。20063月于上海交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赴香港大学及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做博士后研究,20114月加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主要研究方向是信号处理、机器学习和生物医学成像的交叉研究,提出了融合多类先验信息的快速磁共振成像理论与方法,突破了三维血管壁成像、心脏电影成像等关键技术,并转化到上海联影;且在基于人工智能的快速磁共振成像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迄今为止发表SCI/EI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8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广东省重点研发专项等多个科研项目。现担任国家地方联合“高端医学影像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广东省生物医学成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受邀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 Associate EditorMagnetic Resonance in Medicine编委Quantitative Imaging in Medicine and Surgery编委,波谱学杂志青年编委、以及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2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荣获王天眷波谱学奖(2018年)、中国专利优秀奖(2018年,第一发明人)及2018年度深圳市技术发明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联系方式:dong.liang@siat.ac.cn

李烨(Li Ye),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劳特伯生物医学成像研究中心副主任。20101月毕业于清华大学,2010年至2012年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做博后工作,20131月加入医工所Paul C. Lauturber医学影像中心。围绕高场磁共振射频系统关键技术及其在医学影像中的应用,从电磁设计和系统开发两方面,解决高端磁共振成像设备射频信号激发不均匀和人体吸收功率(SAR)高的瓶颈;开发高灵敏度射频接收线圈,提高采集信号的信噪比,使得图像质量满足临床需求;相关成果已应用于我国首台自主知识产权的3.0T人体磁共振成像系统中。针对基础研究需求,定制磁共振成像仪中的射频系统,使得这些科学仪器能够在脑功能研究、神经调控、肿瘤诊断、热治疗等重要科学和临床问题的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课题、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广东省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等10余项国家地方项目,并作为科研骨干参加国自然重大仪器等多项重大项目。已发表SCI论文2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20余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目前为广东省重点实验室、深圳市重点实验室核心成员,任中国卒中学会脑血流与代谢分会常务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影像工程与技术分会青年委员,中国抗衰老促进会神经系统疾病专委会委员。

联系方式:liye1@siat.ac.cn

张丽娟(Zhang Lijuan),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研究生院,在国内、外连续从事医学影像学研究10余年,从事大脑发育、外伤、昼夜节律、渐冻症、Alzheimer 病、胶质瘤、脑卒中等疾病磁共振成像研究,2002-2010年在康奈尔大学威尔医学院和纽约西奈山医学中心任职并获聘助理教授,2010年底全职回国,从事高端磁共振成像技术研发和应用基础研究。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国自然联合重点基金、国自然科学仪器、科技部973计划课题、深圳市孔雀团队等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RadiologyHuman Brain MappingNeurologyAJNRCancer ResearchSCI期刊论文34篇,ISMRMOHBM RSNA等国际会议文章63篇,申请发明专利25项,授权19项;NeurimageJMRINeuroradiologyFrontiers of Human Neuroscience等期刊审稿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江西省和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项目评阅人。

联系方式:lj.zhang@siat.ac.cn 

蔡飞燕(Cai Feiyan),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86月获武汉大学理学博士学位。20087月加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近年来在J. Acoustic. Soc. Am, Phys. Rev. Applied, Lab on a Chip等杂志上发表学术期刊论文5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1项,获2016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13),2017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6)。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一项、面上项目三项、深圳市基础研究学科布局一项,同时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国家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等项目的研究。现阶段的主要研究兴趣为:超声辐射力、超声微流控、复杂介质中的声传播等。获深圳市国家级领军人才。 

联系方式:fy.cai@siat.ac.cn

马腾(Ma Teng),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1年本科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硕士与博士毕业于美国南加州大学(2015年),拥有多年(>10年)美国科研教育背景。在美国NIH医学超声换能器资源中心从事生物医学影像相关研究(2011-2017年),包括医用超声换能器研发、医学超声成像、高分辨率弹性成像以及多模态光学声学融合成像等高端生物医学影像研究,掌握先进的仪器搭建和影像检测技术2018年,获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用于胰胆管病变研究的多模态声光融合内窥成像系统”。科研工作主要应用在心血管及消化道多功能内窥成像、眼科成像以及早期肿瘤检测等生物医学应用上,在国际一流期刊和国际会议发表论文30余篇。 

联系方式:teng.ma@siat.ac.cn

吴垠(Wu Yin),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08年于香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磁共振分子与功能成像及临床应用。已在国际期刊会议上发表文章80余篇,授权专利20余项,先后主持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省、市级多个重点科研课题。目前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议人和国际多个知名期刊审稿专家。 

联系方式:yin.wu@siat.ac.cn

邱维宝(Qiu Weibao),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香港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美国南加州大学访问学者。从事高频超声成像与神经调控的换能器和电子技术研究,推进血管内超声/高频胶囊内窥/微血流成像/神经调控等技术产业化;主持科技部数字诊疗重点研发专项/中科院前沿重点/仪器专项等项目;广东省杰青/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深圳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深圳超声成像与治疗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孔雀计划”B类;IEEE Trans on Ultrasonics, Ferroelectrics, and Frequency Control副编辑(Associate Editor)IEEE国际超声年会Technical Program Committee (TPC) Member。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超声分会/超声换能器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仪器工程开发委员;中科院青促会成员;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青年学术分会副主任委员;已发表JCR二区以上SCI文章40篇,其中IEEE Trans文章19篇,授权专利16项。 

联系方式:wb.qiu@siat.ac.cn

盛宗海(Sheng Zonghai),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主要从事分子影像与分子探针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面上、青年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合作重点专项等,以通讯/第一作者在Angew. Chem.-Int. Edit., Adv. MaterACS NanoAdv. Fun. Mater., Mater. Horiz.SCI期刊发表论文27 (10IF>10),文章总引3793 (h index=32)4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用论文。申请发明专利24项,授权16项。成果先后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深圳市科学技术二等奖,2014年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 

联系方式:zh.sheng@siat.ac.cn

牛丽丽(Niu Lili),研究员,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2012年获中科院大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超声神经调控的研究工作。在无创超声神经调控技术开发和应用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发表SCI论文4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论文27篇。发表会议论文20余篇。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作口头报告。申请美国专利1项,PCT专利2项,已授权13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2015年、2017年)、青年项目,国家重点研发专项项目(子课题负责人)等,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学仪器研制项目、重点基金项目的研究。 

联系方式:ll.niu@siat.ac.cn

王磊(Wang Lei),二级研究员,党总支书记,博士生导师,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医工所副所长。广东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健康信息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重点专项专家、全程参与专项实施方案、指南的编制和决策咨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研究围绕人体传感器网络,聚焦在医用可穿戴设备、手术机器人中的先进传感方法与微器件创新。目前主持国自然重点项目两项,参与国自然重点一项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课题三项。已承担国家973863课题、国家03重大专项、国自然重点/面上、中科院/广东省/深圳市等十余项科研任务,均顺利通过验收。在健康信息领域累计发表学术论文300篇,其中SCI期刊论文75篇、IEEE期刊23篇、影响因子>5分期刊6篇。授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外观/IC版图保护100余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85项、PCT 2项;9项专利已实现权利转移及应用,有丰富的医工转化经验。出版《低成本健康集成技术》等专著和专著章节11部。牵头获得广东省技术发明二等奖及深圳市技术发明二等奖、王宽诚率先人才计划产研人才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创新奖等十余项奖励。 

联系方式:wang.lei@siat.ac.cn

谢耀钦(Xie Yaoqin),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医疗机器人与微创手术器械研究中心副主任。广东省“影像引导治疗技术”创新团队执行负责人、广东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B类) Associate Editor of Medical PhysicsPhysics in Medicine and Biology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物理分会理事、全国医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观察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模式识别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分子影像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承担中国和美国重点研发项目十余项,包括主持科技部数字诊疗重点研发专项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广东省暨深圳市创新团队1项,获批经费超过5000万元。发表SCI 论文百余篇,其中JCR一区论文25 篇,SCI数据库被引500 余次,单篇最高被引101 次,专著章节3个,申请专利120余项,转化专利10余项。研究方向:影像引导放疗、智能医疗。 

联系方式:yq.xie@siat.ac.cn

周寿军(Zhou Shoujun)、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深圳市高层次领军人才、深圳市发改委工程实验室主任,国家863计划课题负责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变革性技术专项课题负责人。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图像与控制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东方智库、中国机器人立德智库高级会员。广东省“影像引导治疗技术”创新团队核心成员。先后主持国自然面上两项、科技部863一项、科技部课题两项以及省市项目共十余项科研任务,参与国自然仪器一项。作为主要成员获得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科研论文70余篇,近几年以第一作者在Medical Image Analysis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SCI文章十余篇,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20余项,多项专利产业化。研究方向是:医学影像处理、图像引导治疗、介入手术机器人。 

联系方式:sj.zhou@siat.ac.cn

赖毓霄(Lai Yuxiao),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所长助理,转化医学研究与发展中心执行主任,广东省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广东省生物医用材料增材制造工程实验室主任,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医用增材制造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秘书,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中国3D打印材料及应用发展战略研究”咨询组和国药总局“定制式医疗器械产品法规框架及注册管理要求”咨询组成员。主要从事骨科相关生物材料的应用研究,发展了基于3D打印技术的个性化、多参数调控的生物材料精准成型技术,实现了对骨修复材料外形、力学、组成、微观三维结构、降解周期等关键因素的调控,研制了一系列活性骨修复生物材料。发表SCI论文30余篇,主要研究结果发表在生物材料领域权威杂志《Biomaterials》等国际期刊上,被引用800余次,主持了包括国家863青年科学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创新链+产业链”融合专项扶持计划等国家省市项目。在生物材料制造技术领域申请专利19项。其中授权专利《骨修复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已作为技术入股,建立产品企业标准5项,成立“中科精诚科学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了技术创新迈向产业和临床转移转化,主导“含镁可降解高分子骨修复材料”通过了NMPA(原CFDA)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并荣获2017年度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2019年度第二十一届中国专利奖银奖、第45届日内瓦发明奖银奖等多个奖项。 

联系方式:yx.lai@siat.ac.cn Tel: +86-755-86392581

张鹏(Zhang Peng),研究员,博导,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深圳市孔雀计划B类人才。师从著名骨科专家戴尅戎院士,目前担任国际矫形与创伤协会(SICOT)基础学会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骨伤科分会基础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深圳市青年科技人才协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广东省医用生物活性材料工程中心主任;深圳市医用活性材料工程实验室主任;深圳市地方级领军人才。至今已发表及接受各类SCI文章30余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及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及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培训部专家、深圳市政府采购评审专家。主持国家及省市级项目12项,主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深圳市技术开发项目、深圳市发改委工程实验室项目、深圳市学科布局项目等。主要研究领域:(1)关节炎发病机理研究及治疗方法的应用(基于生物信息学技术的关节炎治疗“老药新用”策略);(2)基于多病种复合状态下的骨关节炎及创伤疾病动物模型平台的构建及发病机理、治疗方法研究。(3)硬组织修复生物材料转化和应用。 

联系方式: peng.zhang@siat.ac.cn       Tel: +86-755- 86392059

王新峦(Wang Xinluan),研究员,博导 2008年获得沈阳药科大学(天然)药物化学博士,之后在香港中文大学骨科进行博士后研究,2011年入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主要研究领域为中药防治骨疾病的研究。包括中药治疗骨质疏松、骨坏死和骨关节炎的分子机制和潜在作用靶点发掘;以及含有药物成分的新型骨/软骨修复支架材料研发。至今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深圳市国际合作项目和国药集团委托的中药研发等项目;并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完成中欧国际合作项目;以核心骨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在Biomaterials, Journal of Bone and Mineral ResearchBone等期刊发表SCI论文80余篇。申请国家及国际发明专利11项,授权3项,技术转化1项。2014年作为完成人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15年入选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2017年入选广东省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 2019年入选深圳市高层次领军人才。  

联系方式:xl.wang@siat.ac.cn Tel: +86-755-86392238

郑炜(Zheng Wei),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所长助理,生物医学光学与分子影像研究室副主任。国家优青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广东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深圳市“孔雀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2011年博士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电机及电子工程系,并于同年加入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任副研究员,2016年晋升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医学光子学及光学显微成像技术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作为一作或通讯作者发表Nature Methods, Optics letters等期刊论文20余篇。申请发明25项,授权专利14项。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数字诊疗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学仪器研制项目、国自然优青、面上、青年等项目。 

联系方式:zhengwei@siat.ac.cn

储军(Chu Jun),博士,研究员。深圳市“孔雀计划”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2009年获华中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于2009年至2015年分别在美国麻省大学阿莫思特分校和斯坦福大学进行了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开发具有不同光学性能的分子探针和信号分子的时空动力学研究。发表了Nature MethodsNature Biotechnology在内的多篇高水平论文和国际著作章节一篇。申请美国发明专利2项,中国发明专利13项。受邀为Theranostics等知名杂志撰写综述以及为Nature Communications审稿。主持及完成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两项、深圳市科创委研究项目两项。 

联系方式:jun.chu@siat.ac.cn

胡庆茂(Hu Qingmao),工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鹏城学者特聘教授、研究室主任。研究方向包括:生物医学图像、计算机辅助诊疗、模式识别。1990年获得华中科技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工学博士学位,随后6年担任全军生物医学图像重点实验室讲师到教授;从19966月到20073月,担任瑞士伯尔尼大学博士后、新加坡生物医学图像研究所高级研究员;200612月加入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提出了基于先验知识分割医学图像的框架,研制出多套鲁棒医学图像分析系统,其中脑卒中图像分析系统已用于国内临床及国际合作。 

联系方式: qm.hu@siat.ac.cn 

贾富仓 Jia Fucang),工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分别获得北京理工大学应用数学专业学士、中科院心理所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中科院计算所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博士学位。048月至084月在深圳安科公司从事外科手术计划与导航、医学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的研发及管理工作。20084月加入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检索论文40篇,授权发明专利20, 论文被引1300余次。主要研究方向:人工智能辅助医疗干预、医学图像分析。 

联系方式:fc.jia@siat.ac.cn

吴剑煌 (Wu Jianhuang)工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7年于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07年至今于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主要从事医学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和康复工程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会议发表相关学术论文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近年来主持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项、广东省科技计划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深圳市科技计划3项等。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促进会人才计划,吴阶平医学基金会虚拟技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 

联系方式:jh.wu@siat.ac.cn

吴天准(Wu Tianzhun)博士,研究员。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省杰青,深圳孔雀计划人才入选者(B类),中心主任。2002,2004年分别获得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学士、硕士学位,2006年就读于东京大学机械系,2009年获工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微机电系统(MEMS)的生物医学微系统(材料、工艺、器件及仪器)研究。发表SCI论文20余篇(平均IF>4.5)EI收录的论文40余篇,授权国内外专利20个,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40余个,担任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青年理事,近10SCI期刊审稿人,作为常务负责人和核心成员参与人造视网膜广东省创新团队,深圳市孔雀团队。 

联系方式:tz.wu@siat.ac.cn

陈艳(Chen Yan),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深圳市孔雀计划B类,中心副主任。2008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获得生物工程博士,2009年至2010年在普林斯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工作主要面向精准医疗的需求,开发基于微流控技术的生化分析及液体活检诊断仪器,并致力于前沿纳米制造工艺和器件设计的研究。已在重要国际学术期刊(ACS Nano, Lab on a Chip,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上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4本学术专著的撰写,授权专利10余项,研究成果已获得产业界投资。20132016年度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并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成员。目前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和深圳市学科布局等项目。 

联系方式:yan.chen@siat.ac.cn

于峰崎(Yu Fengqi),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深圳市射频集成电路重点实验室主任,深圳物联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主任,获美国UCLA集成电路与系统博士学位。1995年至1996年,先后在美国Rockwell Science CenterIntel、奔腾等多家知名单位从事射频和模拟芯片方面的研发。2003年回国,被中科院计算所聘为研究员,任苏州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副总经理,兼RF项目部经理,组建了CMOS RF芯片设计团队,主持 CMOS 802.11g RF 芯片、低功耗集成电路、传感芯片的研发。2006年被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聘为研究员。主持国家(863等)和地方(深港创新圈双方资助重大项目、广东省重大专项等)项目50余项。2007以来,发表SCI/EI论文150余篇,申请专利50余项。已经授权发明专利 20余项。2014年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主要研究方向是:射频集成电路、CMOS-MEMS、物联网。 

联系方式:fq.yu@siat.ac.cn

杜学敏(Du,Xuemin),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广东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深圳市“孔雀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2012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并同时获得中国科技大学与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学位,于2013年加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现任仿生智能材料课题组组长(PI)。近年来,在ResearchMatter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National Science Review等发表论文多篇,申请国内发明专利40余项,9PCT,在国内外知名会议上做特邀报告20余次。以负责人身份主持国家重点研发、国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广东省、深圳市项目9项。主要研究方向为:结合化学合成与微纳制备,探索仿生智能材料在穿戴与植入式材料与器件方面的应用。  

联系方式: xm.du@siat.ac.cn

李志成(Li ZhiCheng),博士/博士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863计划青年科学家,广东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深圳市孔雀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深圳市后备级高层次人才。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研究领域为肿瘤影像基因组学智能分析。主持科技部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广东省省院战略合作项目、深圳市孔雀计划海外人才创新项目、深圳市基础研究学科布局项目、深圳市战略新兴产业专项基础研究项目等。参与科技部973、国自然仪器专项和国自然重点等项目。累计主持科研经费超过1200万元。受邀担任医学影像类期刊《European Radiology》编委。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已授权发明专利16项。研发的脑胶质瘤IDH1突变影像学智能检测方法已在临床试用。获2019年吴文俊人工智能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物理分会首届青年委员。欧洲放射学会通信会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人工智能分会会员。中华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会员。深圳市医疗器械职称评审专家。 

研究方向:医学影像智能分析,影像基因组学 

联系方式:zc.li@siat.ac.cn

副研究员

王丛知(WANG Congzhi),副研究员,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B类)。本科硕士就读于清华大学;2011年于香港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2年加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至今。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超声弹性成像、超声压缩感知成像、超声经颅多点动态聚焦方法、超声内镜成像等。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字诊疗装备”重点专项子课题1项。近年来,共发表SCI论文20余篇,其他期刊和会议论文10余篇;申请国内及PCT专利30余项(已授权10余项)。2015年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类一等奖(排名3/13);2017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排名3/6)。

联系方式:cz.wang@siat.ac.cn

孟龙(MENG Long),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杰青项目获得者,广东省青年拔尖人才,中科院青促会会员。2012年获中科院大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的领域为生物医学超声,研究方向微纳声学器件的设计与研发、超声神经调控技术以及超声生物效应等。近年来,发表SCI论文46篇,包括Nano LettersAdvanced ScienceAppl. Phys. Lett.等,多篇论文被选为封面文章以及美国物理联合会网站的研究亮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项目(2项)以及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子课题,深圳市学科布局项目,作为骨干参与国家自然重大科学仪器项目,重点基金项目。申请发明专利28 项,已授权10项。

联系方式:long.meng@siat.ac.cn

邹超(ZOU Chao),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医学成像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副主任。2009年于华中科技大学获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博士学位,主持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专项、科技部973基础研究计划、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中科院先导专项等重大项目。已发表的期刊和会议论文共4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磁共振脉冲序列设计与应用,磁共振图像引导治疗技术等方面。参与了国产首型3.0T磁共振成像系统的研制工作,负责脂肪定量技术的研发,磁共振脂肪定量技术作为国产磁共振系统高级应用的典型代表,已经在多家三甲医院作为临床常规扫描广泛使用,取得很好的应用效果。获得2019年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黄家驷生物医学工程奖一等奖(4/6)2018年广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4/15)2018年深圳市技术发明一等奖(8/8)等奖励。

联系方式:chao.zou@siat.ac.cn

朱燕杰(ZHU Yanjie)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0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于中国科学院获博士学位,2017-2018年哈佛大学医学院访问学者。主要从事磁共振序列设计,心脏磁共 振成像和快速成像算法的研究。主持国自然面上、青年基金,在领域内国际主流期刊发表文章 10余篇,有30余项发明专利,担任IEEE Trans Med Imaging, J Cardiovasc Magn Reson等期 刊审稿人,作为骨干参与研发首型国产3T超导磁共振系统,实现了快速高分辨率心脏电影成像 。获国际医学磁共振年会(ISMRM) Cum Laude Merit Award2018),OCSMRM Outstanding Research Award (2018),第20届中国专利优秀奖。

联系方式:yj.zhu@siat.ac.cn

王珊珊(WANG Shanshan)双博士,副研究员,博导/硕导。2018海外华人磁共振年会OCSMRM杰出研究奖获得者,澳大利亚John Makepeace Bennett优博提名者,国际医学磁共振协会ISMRM Web Editorial Board委员会委员,中国图形图像学会成像探测与感知专委会委员,中国信息协会医疗卫生和健康产业分会医学人工智能学组委员,IEEE Senior member, OCSMRM Life Member, Gordon Plenary Lecturer,孔雀计划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B类,中科院青促会会员,曾获广东省科技发明一等奖。研究快速医学成像、机器学习及影像组学。迄今为止发表英文学术论文60多篇(含40多篇SCI/EI等),授权专利6项。快速成像一作论文曾被 “Physics in Medicine and Biology”选为“Featured Article”2016年度“Research Highlight”。为国际医学磁共振年会2018-2019年度机器/深度学习Sessionmoderator, ISMRM /ISICDM session chair, 4次获ISMRM E.K Zavoisky奖金,为Biomedical Signal Processing and ControlSCIJCR-2)的associate editor;多个国际知名SCI期刊及会议受邀审稿人, 曾获MRMSP审稿杰出贡献奖。主持国自然面上、青年及省重点市级9项,曾受邀到美国哈佛大学、加拿大魁北克大学、Gordon conference给大会讲座及报告。

联系方式:ss.wang@siat.ac.cn

胡战利(HU Zhanli)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IEEE高级会员,研究领域为CTPET成像及医学人工智能。先后入选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深圳市“孔雀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深圳市后备级高层次人才,参与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20084月进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工作至今,历任劳特伯生物医学成像研究中心研究助理/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近年来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Phy. Med. Biol, Med. Phy., IEEE Trans., NIM-AJXST等本领域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作为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其中9项专利技术已转让企业;作为第一软件开发人,授权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并以无形资产形式,股权注资企业。先后主持各级科研项目多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自由申请/面上项目、广东省国际合作项目、深圳市基础研究/国际合作项目和企业横向项目。

联系方式:zl.hu@siat.ac.cn

王海峰(WANG Haifeng),副研究员。2002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2005年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2012年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获博士学位,之后分别在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和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附属麻省总医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做博士后和研究员,期间还曾经在纽约州立大学、日立和通用电气医疗工作和实习过,2017年回国工作。主要学术研究方向: 1)磁共振成像方法;2)医学信号和图像处理;3)智能控制。目前是IEEEISMRMMICCAI会员,已经发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会议论文40余篇,同时也是10余个国内外学术期刊审稿人。

联系方式: hf.wang1@siat.ac.cn

李飞(LI Fei),副研究员,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2005年和2008年在四川大学分别获得工程力学学士和生物医学工程硕士学位;2013年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得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学位;2013年加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至今。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声操控技术(声镊)及其生物医学工程应用、人工结构声场、超声造影成像技术、微泡非线性声学特性、超声力学效应等。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近年来,在Physical Review Applied,Applied Physics Letters,JASA, Small, Lab on a Chip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0余篇,其中2篇封面文章,1篇“亮点研究”和“编辑推荐”;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转化1项。

联系方式:fei.li@siat.ac.cn

张娜(ZHANG Na),副研究员,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2009年获得中南大学硕士学位;2018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学位;2009年加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至今。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外周动脉非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头颈动脉血管壁成像、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图像处理等。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主持在研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和深圳市基础研究项目1项。近年来,共发表SCI论文18篇,其他期刊和会议论文10余篇;多次获得国际医学磁共振学会ISMRM优秀论文奖;申请国家专利12项(已授权10项,其中5项已转至上海联影医疗)。

联系方式:na.zhang@siat.ac.cn

柳正(Liu Zheng),副研究员。2015年毕业于米兰比可卡大学,博士期间获得欧洲玛丽居里奖学金的资助,2016年-2019年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工作,主要从事飞行时间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技术(TOF-PET)和高时间分辨率核探测技术方面的研究。在新一代TOF-PET医疗仪器开发和高时间分辨率高计数率MRPC探测器研制两方面取得一定成果。近五年发表SCI 论文2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SCI论文8篇,担任国际著名期刊《Optics Letters》审稿人。博士及博士后期间先后参与欧洲资助的大型研究项目EndoTOF-PET US、 玛丽居里项目PicoSEC和欧盟项目国际科研项目 TICAL,研究新一代超高时间分辨率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技术 (TOF-PET)。 作为核心成员参与深圳市“高清晰PET分子影像仪器创新团队”孔雀团队。

联系方式:zheng.liu@siat.ac.cn

聂泽东(Nie Zedong),博士,博士生导师,副研究员。深圳市首批青年创新创业人才,深圳市高层次人才。目前主持国自然面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动健康专项课题及交叉领域人效能增强课题等,作为科研骨干参与国自然联合基金重点、科技部重大专项和863等项目。主持的国自然青年基金、广东省公益研究项目、深圳市及企业横向共10余项目,并顺利结题。累计发表SCI二区以上科研论文1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60余项,PCT 7项,授权40余项,转化5项,获得广东省技术发明二等奖和深圳市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研究成果被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多次报道,多次获得高交会优秀产品奖。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电子学及可穿戴应用,包括无创血糖检测、可穿戴智能设备/通信、身份识别、健康数据机器学习等。

联系方式:zd.nie@siat.ac.cn

李晖(Li  Hui),博士,硕士生导师,副研究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知识创新计划、中科院深圳先进院优秀青年基金等科研人才项目5项,参与国自然重点、科技部重大专项、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6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15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PCT专利15项,授权2项。 IOP Outstanding Reviewer for JMM in 2017Intl. J.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编委。主要研究柔性传感/柔性微机电系统及其在医疗健康方面的应用。

联系方式:hui.li1@siat.ac.cn

高兴(Gao Xing),博士,副研究员。2011年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2012年获得英国拉夫堡大学机械工程硕士并获得全额博士奖学金,2016年获得英国拉夫堡大学博士学位,期间分别于2014年,2015年前往美国新墨西哥州州立大学航天航空学院与华中科技大学生科院交流访问。2016-2019年,先后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French National Centr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CNRS),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布里斯托机器人实验室从事博士后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柔性腔道手术机器人的开发、先进制造与应用。先后发表SCI论文17篇,其中14篇为一作或通讯。主要学术成果发表在BiomaterialsJournalof BiomechanicsApplied Physics Letters(APL)Advanced Materials Technologies(AMT)等期刊,其中一篇于2019年被AMT选为期刊封面。

联系方式:xing.gao@siat.ac.cn

李英田(Li Yingtian),博士,副研究员。2012年天津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系本科毕业,2013年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硕士毕业,2018年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博士毕业,2019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哈佛医学院波士顿儿童医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先后发表期刊文章15篇,领域内国际重要会议文章5篇,总影响因子超过56SCI被引400+次,H指数为9。主要学术成果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 on RoboticsSoftRoboticsIEEE/ASME Transaction on Mechatronics等机器人及机电领域顶级期刊。担任多本SCI期刊及多次会议的审稿人。主要研究方向为经自然腔道(NOTES)、血管介入等软体医疗机器人。

联系方式:yt.li@siat.ac.cn

王言 (WANG,Yan) 博士,副研究员。2014年获得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医学博士学位,于2015年加入明尼苏达大学药物设计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于20189月加入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主要从事药物虚拟筛选和高通量药物筛选平台建立,将化学信息学和生物化学筛选方法结合用于药物筛选和现有药物的二次开发。王言博士在博士和博士后期间,为香港卫生署和美国NIH课题的主要实施者,开发了针对HIVHCMV的多个全新药物筛选平台,为新药筛选和评价提供了基础保障。利用其发明的筛选平台进行药物筛选,发表了SCI文章2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文章12篇,获得美国发明专利一项。此外,开发了Herbalog软件,用于天然产物的虚拟筛选,受到了港澳中药圈的一致好评。

联系方式:yan.wang@siat.ac.cnTel: +86-755-26417985

张卫(ZHANG, Wei),博士,副研究员。毕业于中山大学,获化学专业学士和博士学位,随后分别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2015-2017年)和新加坡国立大学(2017-2019年)从事博士后研究。2019年加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获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B类)。主要从事新型抗肿瘤纳米药物和骨科生物材料的研发及临床转化工作。已在Chem Soc RevBiomaterials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多次被选为封面,他引660余次。中国化学会会员,中国生物材料学会会员和国际华人骨研协会会员。主持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优秀青年创新基金,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和中科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等。

联系方式:zhang.wei@siat.ac.cnTel:  +86-755-26417985

龚小竞(Gong Xiaojing),博士,副研究员,深圳市高层次人才。2000年获东南大学机电一体化专业学士,2007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专业博士学位。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光学和声学原理的内窥式成像技术的研发及其临床应用。目前正在发展基于光声的多模态血管内/消化道内成像、光声光谱定量分析、光声高速成像等技术,及其在心血管、肿瘤等疾病的诊断中的应用。相关工作在Journal of BiophotonicsBiomedical Optics ExpressJournal of Biomedical OpticsPlos OneNanoscale等高影响因子期刊发表20余篇,申请国际、中国发明专利14项(已授权5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深圳市基础研究项目2项;作为子课题负责人或核心骨干参与国自然重大仪器专项、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中科院、广东省科技计划、其它纵向、横向课题多项。

联系方式:xj.gong@siat.ac.cn

刘成波(Liu Chengbo),博士,副研究员,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中科院青促会成员。本科与博士先后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生物物理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多尺度光声结构、功能、分子成像。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中科院仪器、深圳市学科布局等项目,作为核心成员参与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重点基金项目。近5年发表SCI论文>50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论文>30篇,总引用次数>1200H-index 20。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授权8项。担任Laser Photonics ReviewNano LettersIEEE TMI30多个SCI期刊审稿人,2019年当选光声成像领域旗舰期刊Photoacoustics编委。

联系方式:cb.liu@siat.ac.cn

孙钦超(Sun Qingchao),副研究员,20191月加入SIAT。博士毕业于瑞士日内瓦大学。曾先后在Stanford University Cornell 大学做博后研究以及访问学习。已发表peer reviewed 文章10余篇,包括 JACSChemical Science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2016年获得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目前研究兴趣在于设计功能材料研究生命之过程。1.光响应探针用于生命过程监测,如细胞追踪,生物成像,神经活动等。2. 纳米材料用于肿瘤的治疗,如光控释放,光热,药物递送等。

联系方式:qchao.sun@siat.ac.cn

李慧(Li Hui),副研究员,20161月加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学光学与分子影像研究室做博士后,20184月出站后留院担任助理研究员,2019年底晋升为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多光子显微成像技术及其生物医学应用。目前已经在TheranosticsChemical ScienceeLifeBiomedical Optics ExpressJournal of Biomedical Optics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获授权两项发明专利,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五项,并于2018年入选深圳市“后备人才”。

联系方式:hui.li@siat.ac.cn

程章林(CHENG Zhanglin), 工学博士,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广东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三维视觉专委会委员、可视化与可视分析专委会委员,中国智慧城市产业与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2008年毕业于中科院自动化所,获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可视化等,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子课题、中科院国际合作、广东省等国家、省部级科研、人才项目10余项。

联系方式:zl.cheng@siat.ac.cn

金宗文(Jin, Zongwen),博士,副研究员,孔雀计划C类人才。 2010年获得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生命科学系博士学位,2010-2011 年在KAIST生物分子设计及生物传感实验室担任博士后研究工作,2011-2013年在法国巴黎十一大学基础电子研究所纳米生物光学实验室担任博士后研究工作, 2014年加入先进院并组建纳米生物传感与操控实验室,致力于利用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实现高灵敏度纳米生物传感器的检测新原理及应用模型的开发。在国际高水平期刊(Angewandte Chemie, Analytical Chemistry, Small, Trend in Biotechnology)和国际会议上发表有关论文20余篇,1篇书本章节,其中SCI论文1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应用研发专项及深圳市技术攻关等各类科研项目。

联系方式:zw.jin@siat.ac.cn

王昊(Wang Hao),博士,副研究员。 2016年获得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工程系博士学位,2016-2019 年在NUS Lab of Sensors, MEMS and NEMS 担任博士后研究工作,致力于柔性传感,神经假体的研究开发和神经电刺激,神经基础理论的探索。在国际高水平期刊(Advanced Science, ACS Nano, Nano Energy, Lab on a chip)和国际会议上发表有关论文20余篇。

联系方式:hao.wang@siat.ac.cn

丁振(Zhen, Ding),博士,副研究员,中心助理主任。2012年获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学位。2017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工作。主要从事4D打印,3D打印(包括聚合物、金属和陶瓷),功能材料(包括形状记忆合金、形状记忆聚合物和形状记忆复合材料)与器件等方面的研究。在领域内发表SCI收录的论文30余篇,包括Science AdvancesMaterials Today,曾获得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编辑的选择论文奖,参与著书一部(Polyurethane shape memory polymers)。

联系方式:zhen.ding@siat.ac.cn

贾婷婷(Tingting, Jia),博士,副研究员。2011年获得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博士学位。2014年入选日本学术振兴会青年学者(JSPSFellow)。2016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工作。从事功能晶体、薄膜材料、半导体工艺、多铁材料制备及机理研究。已发表SCI论文58篇,申请发明专利16项,其中7项已授权,作为编辑出版学术论著1部。

联系方式:tt.jia@siat.ac.cn

王晓(Xiao, Wang),博士,副研究员。 2015年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198月加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主要从事低维材料CVD生长及其理论研究,低维材料的性质及其调控的理论计算,材料在催化能源中的理论机制和新材料的结构预测等。目前已发表SCI论文20余篇,包含Nature两篇(其中一篇入选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 2014年度化学研究Top 10第五项),Science子刊一篇,ChemJACSPRLMaterials Today等国际知名期刊,总引用800余次。

联系方式:xiao.wang@siat.ac.cn

黄明强(Mingqiang, Huang)博士,副研究员。20186月获得华中科技大学理学博士学位,201911月加入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主要从事“后摩尔时代”半导体产业中相关前沿技术研发,在微电子器件和电路领域均有一定开创性研究成果。例如在实验室中合成-设计-制造了世界首个基于晶圆级新型二维半导体材料的8位微处理器,设计制备了可调式三进制逻辑器件,优化了二进制-三进制混合逻辑电路,改进了基于忆阻器件的存算一体逻辑电路和人工神经网络电路。目前已在Nature NanotechnologyAdvanced MaterialsIEEE EDL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3篇,他引300余次。

联系方式:mq.huang2@siat.ac.cn

赵启龙(Qilong, Zhao),博士,副研究员。2016年获香港大学博士学位。2016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工作。主要从事功能生物材料的设计研发及其组织工程应用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深圳市基础研究等项目4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National Science ReviewSmall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2篇,参与编写由Elsevier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出版的书籍章节3章。

联系方式:ql.zhao@siat.ac.cn

Massimiliano Galluzzi博士,男,20141月获得米兰大学(意大利)物理学、天体物理学和应用物理学博士学位。2018年,在李江宇教授的指导下,Galluzzi博士加入中国科学院深圳高级技术研究所纳米生物力学深圳重点实验室,担任博士后研究员,从事AFM在软物质和生物领域(活细胞、生物膜和组织)的应用研究。Galluzzi博士在国际主流期刊发表SCI学术论文27(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Materials )

联系方式:galluzzi@siat.ac.cn

钟高阔(Gaokuo, Zhong),博士,副研究员。2018年获湘潭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20186月加入先进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入选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C 类人才,201912月经特批晋升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多功能氧化物材料、柔性电子器件和类脑芯片的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和先进院优秀青年基金等项目。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CS Nano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National Science Review等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9篇。

联系方式:gk.zhong@siat.ac.cn

肖杨(XIAO YANG),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2005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2011年在复旦大学获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医学超声新型成像/检测方法和系统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迄今为止发表SCI论文30余篇;共申请专利30余项,其中已授权14项,逐步构建“超声弹性成像诊断技术”专利群。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自然青年项目和面上项目,参与国家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10余项。获得深圳高层次专业人才(后备级),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17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类一等奖(2015年度)。

研究方向:1.超声生物力学成像及临床应用;2.医学超声影像组学,深度学习,图像处理

联系方式:yang.xiao@siat.ac.cn

隆晓菁(LONG XIAO JING),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目前研究领域为神经影像在脑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包括脑疾病影像标记物研究、智能诊断算法研究、影像引导神经调控研究。主持多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深圳市科创委基础研究计划等。发表SCI/EI论文20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10篇,发表会议论文2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申请专利5项,授权3项。担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分会磁共振学组青年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脑功能研究与转化分会委员,广东省认知科学学会理事。

研究方向:1.脑疾病的影像辅助诊断;2.人工智能脑健康评估;3.超声神经调控机制与疾病

联系方式:xj.long@siat.ac.cn

葛永帅(GE, YONGSHUAI),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17年获得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医学物理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兴趣:1)基于光栅的X射线相位衬度成像理论、方法、和系统;2)深度智能CT图像重建算法和重建网络研究;3)基于能量分辨光子计数探测器的能谱CT成像技术及应用;4)利用钙钛矿等新材料研制超低剂量X射线探测器等。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参与深圳市基础研究学科布局项目1项。近年来先后发表国际学术期刊和会议论文20余篇。

研究方向:CT重建算法、CT成像系统,智能医学图像处理

联系方式:ys.ge@siat.ac.cn

 

周洋(Yang Zhou,博士,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2013年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之后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放射科学系Peter van Zijl教授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20年回国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与兴趣:1)化学交换饱和转移(CEST)磁共振成像技术与应用;2)磁共振波谱(NMR)方法与应用;3)糖元(能量)代谢相关疾病等。提出了基于CEST磁共振成像技术检测体内糖元的新方法。获国际医学磁共振年会(ISMRM) Summa2020), Magna2019Cum Laude Merit Awards。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在国际学术期刊(PNASMRM等)发表论文多篇。

 

联系方式:yang.zhou@siat.ac.cn

 

孙涛(Tao Sun博士,副研究员,于20182月获得比利时鲁汶大学 KU Leuven 生物医学医学影像与病理博士,于同年赴美国哈佛医学院及麻省总医院任职博士后研究员。20209月加入先进研究院。他的研究专注于断层成像过程,包括CTPET的重建、伪影消除、图像质量提高和定量计算等。他对于射线物理,成像数学模型,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临床影像有着多年的研究经验。他发表并合著了10余篇期刊论文,并受邀担任多个医学影像及医学物理领域的期刊 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 Medical Image Analysis 等)和会议的审稿人。他申请了两项美国专利并获得一项授权,发表的工作多次被业界内知名公司(GE, Siemens, Philips, 联影等)所引用。
联系方式:tao.sun@siat.ac.cn

 

杨慧(Yang Hui),博士,副研究员。2014年获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大学(EPFL)微系统与微电子专业博士。2014年至2015年在EPFL任博士后研究员。20158月至20179月在欧洲微电子中心任项目科学家。目前致力于开发更好的针对微纳尺度生物对象的操控、成像和传感等微纳米技术,构建可以广泛应用于生物和医学目标的工具和方法已在Nano Letters, Small, Analytical Chemistry, Optical Express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逾10篇,取得国际专利1项。目前主持国家级项目1项,广东省项目1项,深圳市基础研究1项,参与深圳市基础研究1项,2017年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创业团队核心成员。

联系方式:hui.yang@siat.ac.cn

门涌帆(Men Yongfan),博士副研究员。2012年在北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2-2016年,先后在北京大学和美国圣母大学担任博士后研究工作。2017年回国加入先进院,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研发具有科研前沿性和产业化可行性的微流控技术,尤其在机器人智能自动化、下一代基因测序、单细胞分析、医疗诊断等关键生物医学工程领域进行重点突破。共发表8SCI期刊文章,2篇国际会议文章,1篇专利。目前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广东省创新团队“新型高灵敏度柔性仿生触觉传感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主持深圳市基础研究项目2项。

联系方式:yf.men@siat.ac.cn

常煜(Chang Yu),博士,副研究员。2016年在复旦大学获得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2016年到2017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回国加入先进院,任副研究员。主要致力于新型柔性传感技术,新型电路材料与工艺及印制电子方向的研究。已在重要国际学术期刊(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等)发表SCI论文10篇,申请发明专利15项,已授权8项。目前参与到广东省创新团队“新型高灵敏度柔性仿生触觉传感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参与科技部项目1项,主持国家项目1项,广东省项目1项,深圳市基础研究项目1项。

联系方式:yu.chang@siat.ac.cn

赵超(Zhao Chao),博士,副研究员。2013年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获得理学博士。2014年至2019年通过“香江学者计划”在香港浸会大学环境与生物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博士后工作,20199月起加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主要致力于质谱组学、生物质谱成像、芯片-质谱和肿瘤代谢机制研究。已在重要国际学术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Analytical Chemistry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发表论文20余篇。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青),作为主要成员参与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联系方式:chao.zhao@siat.ac.cn

李芳(Li Fang),副研究员,分析化学博士,深圳市高层次“后备级”人才,深圳市南山区“C类”领航人才。20117月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应用化学学士学位;20119月至20167月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进行硕博连读,主要从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析方法的开发及应用研究;20167月至今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主要从事代谢/脂质组学、质谱成像及质谱分析新技术的研究。目前已在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Environmental Pollution等国际期刊上已发表论文10余篇,以第一作者在发表SCI论文6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各1项。

徐海峰(Xu Haifeng,副研究员,深圳市孔雀海外高层次人才。2008-2014年于北京大学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2019年于德国莱布尼茨集成纳米科学研究所获最优等博士学位(summa cum laude),荣获莱布尼茨 Tschirnhaus奖章并被留聘为助理研究员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为:微纳机器人、微机电系统、3D纳米光刻。徐海峰为载药精子机器人的发明人,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中科院一区top顶刊论文4(Acs nano, Angewandte chemie),通讯作者身份1篇,影响因子超50。其中一篇ESI top1%高引,ACS年度推荐文章。徐海峰研究被ScienceMit technology review、每日邮报等60余家国际媒体报道(acs.altmetric.com/details/30493436/news)(详情可搜索抗癌精子机器人)。发表sci论文总数10篇,总影响因子超100,总引用超500次。

联系方式:hf.xu@siat.ac.cn

高级工程师

张翊(YI ZHANG),博士,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目前研究领域为高性能医疗器械与仪器的研究和开发,内容涉及体外诊断IVD/POCT器械、有源植入器械、眼科医疗器械和脑机接口等领域。已发表国际主流学术期刊和会议论文60余篇,申请美国专利6项(授权2项),申请国内发明专利8项。

研究方向:精密医学诊疗器械、医疗微机电系统、神经工程

联系方式:yi.zhang3@siat.ac.cn

李永川(LI Yongchuan),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基于压电陶瓷和新型压电复合材料的声学换能器开发与应用推广,2005年获得过深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近五年共申请6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已近25项获得授权)、7项实用新型专利(已授权)和2项外观专利(已授权)。主持过深圳市基础研究计划和企业横向项目各一项,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和深圳市项目10余项。成功开发了多套基于1-3型压电复合材料的3072基元二维面阵超声辐射力发生器。入职先进院以来已有20余项专利转移转化到多家高技术公司。

联系方式:yongchuan.li@siat.ac.cn

杨戈(YANG Ge),高级工程师。1996年于南昌航空大学材料工程系学士学位。2001年至2005年于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有限公司监护事业部担任资深软件工程师;2005年至2008年科曼医疗任技术部副经理。20082012年蓝韵事业超声事业部软件部经理。2012年加入深圳先进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作为骨干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大仪器专项,国家基金委国家重大科学仪器研制项目。目前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的子课题。主要负责大型系统软件架构设计和构建,超声算法的研究,优化,设计和实现。

联系方式:ge.yang@siat.ac.cn

桑子儒(SANG Ziru),高级工程师。201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校区、美国夏威夷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分别从事高能粒子对撞机ATLASBELLE-II的电子学系统研究。2017年加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从事PET电子学系统研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一项,同时作为主要人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专项、深圳学科布局、深圳孔雀团队等重点项目的研究。

联系方式:zr.sang@siat.ac.cn

胡德红(HU Dehong),深圳市后备人才,高级工程师。20087月硕士毕业后加入深圳先进院,2008-2010年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任研究助理一职,2010-2015年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任助理研究员一职,2015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研究领域为分子影像探针、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主持科研项目5项,包括国自然青年项目1项和面上项目1项,深圳市基础研究项目2项,先进院优秀青年创新基金1项。已发表SCI论文34篇,共计引用1114次,h-index=13。申请发明专利29项,授权24项。

联系方式:dh.hu@siat.ac.cn

周娟(ZHOU Juan),高级工程师。2008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加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至今。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超声弹性成像仪器、基于超声辐射力的神经刺激与调控仪器等。近年来,申请国内及PCT专利10项(已授权3项)。

联系方式:juan.zhou@siat.ac.cn

张磊(Zhang Lei),高级工程师,2009年于华中科技大学获得硕士学位,20107月加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至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一项(2018年)和深圳市基础研究项目一项(已结题),作为核心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数字诊疗专项和深圳市技术攻关等项目。已发表SCI期刊7篇,其中一作3篇,国际会议摘要十余篇,其中口头报告3个,授权发明专利4项,申请PCT专利2项。主要研究方向为磁共振脉冲序列设计及其应用。研发出头颈一体三维高分辨血管壁磁共振脉冲序列MUST- MATRIX,并成功转化到联影3.0T磁共振系统,成为该系统的一个技术亮点,已在国内多家三甲医院作广泛使用,扫描病例超过1000例,取得良好应用效果。获2019年广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1/15)和2018年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1/13)。

联系方式:l.zhang@siat.ac.cn

熊璟(Xiong Jing)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深圳市高层次人才。研究方向为医疗机器人、智能机器人和影像引导治疗关键技术。先后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技术创新项目、深圳市基础研究学科布局项目等。获2017年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发表SCI/EI等学术论文共计30余篇,两次获得国际会议论文奖。申请中国和国际发明专利60余项,其中已获授权发明专利22项。负责研制的高端移动式CX光机已实现转化,主持研制了移动式锥束CT三维成像系统和多款超声/锥束CT引导介入治疗机器人系统。

联系方式:jing.xiong@siat.ac.cn

秦文健(Qin Wenjian),高级工程师,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团委副书记(),图玛深维人工智能医疗大数据联合实验室主任,吴阶平基金会模拟医学部委员,主要研究方向是医学成像和影像分析处理,发表SCI/EI 论文30多篇,已授权发明专利22项,软件著作权4项,其科研成果获得了科技部创新基金、国自然青年/面上、省重大应用研发专项和深圳市技术开发等项目的支持,并作为团队负责人获得了2014年创业中国大奖赛一等奖、2011年获得香港数码港青年创业大赛一等奖,2011年中国创新创业大奖赛一等奖,项目产品并已经成功转化到公司。

联系方式:wj.qin@siat.ac.cn

白雪岭(BAI,Xueling),博士,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南山区领航人才。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专家,深圳创新委评审专家。国际华人骨研协会会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骨科创新与转化专业委员会数字骨科组委员、SICOT中国部数字骨科学会广东省分会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学会医用增材制造专委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委员、广东省转化医学学会会员、深圳市保健科技学会骨质酥松专业委员会委员等。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nslationComputer Methods in Biomechanics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Clinical BiomechanicsEngineering、医用生物力学等期刊审稿专家。白雪岭博士主持/参加国家、地区15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7篇,申请专利18项,撰写科学专著2部。主要研究领域:骨科生物力学与器械;3D打印技术在医疗领域应用;

联系方式: xl.bai@siat.ac.cn; Tel: +86-755-86392238

肜新伟(Rong,Xinwei),高级工程师。1992年毕业于桂林电子工业学院,本科学士;19922006年工作于632厂,COMPAQHoneywell等,主要负责无线通讯产品的研发生产,开关电源的生产;主持SXK波段的安防雷达的设计、半导体微波晶元的评估封装测试,多款产品大量销售。2006年加入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负责深圳市射频集成电路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物联网、RFID、超宽带UWBKu波段基片波导等项目的研发方案,申请发明专利一个。

联系方式:xw.rong@siat.ac.cn

林日强(Lin Riqiang),硕士,高级工程师,中科院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11年硕士毕业于深圳大学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同年9月加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光声显微成像和光声内窥成像。2012年在国际上率先获得小鼠活体背部血管网络光声成像;2018年首次获得小鼠直肠活体全视场光声/超声双模成像,此项工作发表在Journal of Biophotonics 期刊上并被选为封面文章。另外在Optics ExpressNanoscalePLOS One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已授权专利18项。主持并完成深圳市基础研究一项,负责两项横向项目(共计420万),作为核心骨干参与国自然重大仪器、973子课题、国家青年基金等多个项目。

联系方式:rq.lin@siat.ac.cn

洪序达(Hong Xuda),高级工程师,2011年获得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硕士学位,2012年加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至今。主要研究方向为碳纳米材料生长研究,碳纳米X射线源及其应用系统开发等。目前,主持深圳市技术攻关1项,作为实际负责人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深圳市基础研究项目各1项,作为核心人员先后参与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广东省应用型科技研发专项,深圳市学科布局等重大项目。近5年,累计发表SCI论文6篇,其中第1作者3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9项,PCT专利 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其中,第一/第二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9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6项。

联系方式:xd.hong@siat.ac.cn